听过这样一个故事:
两个年轻人坐火车去旅行,途经一大片荒野时,窗外除了野草,就没有其它景色了,乘客们都觉得百无聊赖。
可就是这时,火车忽然拐弯,车速也慢了下来,竟然有一座简陋的房子突兀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,大家都为之精神一振。
两个年轻人中的一个人灵光一闪,觉得这是一个商机。
他指着房子对同伴说:“我们买下它吧,也许它能给我们带来一笔横财。”
另一个年轻人说:“你疯了吗?谁会买这样的房子,要买你买吧,我天生没有发横财的命。”
那个年轻人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力,决定试一试。
他很快找到了房主,以3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房子。
接下来,他马不停蹄地联系那些大品牌商,游说他们在他的房子上安放广告牌。
终于一家大公司被他说动,和他签了三年的租赁合同,租金是18万美元。
同样的机遇出现在两个人面前,一个人认为是发财的机会,并且及时抓住了它,另一个人却认为是痴心妄想,白白地把机会错失了。
究其实质,就是两个人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的。
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就曾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:即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。
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,认为人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生,而固定型思维的人,认为人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。
而很多事例证明: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,他的人生更具有无限的可能性。
01、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区别
人的思维模式被分为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,那么它们具体的区别又是什么呢?
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:
同样考了50分的孩子,遭遇了不同思维类型的家长,他们的结局就不一样。
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家长,他会说:“完了,你没救了,你怎么学都是个学渣,天生不是学习的料。”
而有成长型思维的家长,会这样说:“考试就是一种诊断测验,你考了50分,说明还有50分的知识点需要重新学习和和改正,你改正以后就有了50分的进步了。
两种思维方式造就了两种思维格局:
前者给孩子贴上了“学渣”的固定标签,让孩子觉得怎么努力都会无济于事,从此不再相信努力的力量。
后者则教会孩子理性地对待一时成败,相信只要继续努力,一切皆可改变。
再举个例子:
甲乙两个人报名一起考驾照,结果科目二两人考了四次,都没有通过。
甲首先就放弃了,他说:“算了,我不考了,考这么多次都没有通过,说明我是不适合开车的。”
而乙却认为:为什么要放弃呢?不是还有机会吗?前面失败了,不代表最后的失败,再努力一下,也许就成了呢。”
固定型的思维让甲在失败面前裹足不前了。
而成长型的思维却让乙不惧失败,勇于尝试,终获成功。
归结起来,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就在于:
固定型思维的人,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和天赋是不变的,所以习惯把思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,不愿意去做那些与自身能力有差距的事。
而成长型思维者,认为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,因此,认为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改变一切。
两种思维模式,成就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。
02、一个人的思维格局,最终决定了人生的结局
多年前,有一位记者去偏远地区采访了一名放羊的孩子。
如下是他们的对话:
记者:“孩子,你为什么要放羊啊?”
孩子:“放羊可以卖钱啊。”
记者:“那你放羊赚了钱以后,你要干什么呢?”
孩子:“挣了钱娶媳妇。”
记者:“娶了媳妇,以后呢?”
孩子:“生娃啊。”
记者:“生完娃以后呢?”
孩子:“让他继续放羊。”
......
一个人的思维格局,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,也决定了他的人生结局。
就像一个人跳高,如果他只给自己定了1米的高度,那么他的高度就只能限于1米了。
比如这个被采访的放羊娃,他的固化的思维模式就是他的人生局限,也许会让他未来的人生就被圈在那个小山村里了。
而如果换一种思维,人生就可能大不一样了。
俞敏洪老师就曾讲过一个新东方老师的故事:
这名老师刚到新东方时只找到了一份在教室收发耳机的工作。
但是他一边收发耳机,一边认真听每一位老师上课。两年后他的英语达到了很高的水平,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很多教学技巧。
后来有一天他请求俞敏洪给他一次试讲的机会,他想当授课的老师。
当时俞老师被吓了一跳,并不相信他会有这种能力,但还是给了他一个试讲的机会。
结果试讲之后,俞老师发现这位老师的讲课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。
后来,这位老师成了新东方的名牌老师,最后还成为了新东方一所分校的校长。
是什么提升了这位老师的人生维度呢?是他的成长型的思维。
成长型的思维促进了他的成长,也使他的人生视野变得更加辽阔。
人生就像滚雪球一样,只有不断地转变自己的固有思维,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跑道,然后把人生的雪球,越滚越大,越滚越饱满,从而收获无限的可能。
03、如何成为成长型思维的人?
有专家认为:思维模式并非天生,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。
一个人如果想要突破自己的局限,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,就要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。
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成为成长型思维的人呢?
首先在思想上,要学会推倒思维里的墙。
固定型思维的人之所以被自己所限,是因为有一面“思维里的墙“把自己禁锢住了。
这面墙便是一些固有的认知。
比如邻居家的孩子小伟 ,总被大人夸,说他聪明。
这无形中就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了固定型的思维。
结果孩子在学业上一遇到难题解不出来的时候,就很气急败坏,说自己脑子可能生病了,却从来不从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上找原因。
一个“聪明”的标签,就成了限制小伟进步的一堵“墙”。
如果不推倒这面“墙”,那么小伟可能永远都不懂努力的意义所在。
其次在行为上,要学会勇于尝试,少说:“我不行”,多说:“我试一试”。
比如:
我们遇到困难时,总爱把“我不行”“我不会”“我做不到”“我很笨“等语句挂在嘴边,用这种固定型的思维限制了自己。
但如果我们换成下面的说法呢:
把:“这个事我从来都没做过,我不行。”换成:“这个事我是没做过,不过,我可以试试。”
把“我从小到大都不会。”换成:“这个我现在还不会,但我可以学。”
把“我很笨,一定不能胜任这工作。”换成:“我对这个工作流程还不太熟悉,但我会尽力去做好它。”
......
多一份尝试的勇气和改变的决心,就多了一份成长蜕变的可能。
归根结底,我们最应该相信的就是我们自己。
04、
粥左罗说:人生所有美好的结果,都是靠你刻意行动得来的。
而思维决定了我们行为,很多时候我们优不优秀,是否有快速成长的能力,都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。
决定我们能力上限的,永远是成长型的思维。
只有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,才能在人生不断的各种挑战中拓展自己的才能, 发掘出自己的潜在力量,并最终收获无憾的人生。
作者 | 艾秒针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