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多少次从儿子班主任的办公室里走出来了。一路上我生气地质问儿子:
你为什么要逃课?你到底要怎样才能明白,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!
你只有把学习搞好了,将来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,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……
儿子虽然嘴上答应着,但表情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耐烦。
我却并没有意识到,继续在儿子耳边唠叨,期待着他给我一个和往常不一样的答案。
至少是壮士断腕,洗心革面,重新做人之类的,哪怕只是敷衍。
然而,这次儿子连敷衍都不肯了,他猛地停下脚步,瞪着眼睛大声地跟我吼道:
你烦不烦,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,我早就受不了你这套说教了你知不知道……
看着儿子歇斯底里的样子,我的大脑一片空白。就这样,忍无可忍的儿子开始了第一次反抗,而我完全被儿子的反应吓住了。
事后,我反复思考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,他才会如此愤怒。
后来,带着诸多困惑,在学习了大量心理学知识,看了许多教育类书籍后,我才明白:
原来,给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道理,是最无效的一种教育手段。
原来,只会给孩子讲道理的父母,永远养不出优秀的孩子。
01、给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道理,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
其实,我们早就应该觉察到:跟孩子“讲道理”,是最没有用的教育。
比如,我们经常对孩子说:
多吃蔬菜,对身体好;
少吃甜食,牙齿会坏;
不喝冰饮料,会得胃病……
尽管对孩子苦口婆心,可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。于是我们开始责怪孩子不听话……然而事实证明,其实是为人父母的我们错怪了孩子。
曾看过一段很有趣的视频: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在家里吵吵闹闹。爸爸好声好气地跟女孩说:请保持安静。
女孩不仅不听,还生气地对爸爸发火:“你嫌我吵,就是不爱我了!”
女孩的神逻辑让爸爸哭笑不得。
同时,也再次验证教育专家张文老师的观点:12岁以后,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才真正发展起来,慢慢“进化”成现在的人。
而所有的道理都是抽象的,都是对具体事情的一个概括、升华和总结。
所以,当你给一个不太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孩讲这些抽象的大道理时,无异于对牛弹琴。
也就是说,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孩子来说,父母讲的道理,他们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听懂。
除此以外,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“超限效应”。
从本质上讲,超限效应所传达的核心信息就是一个度。即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。
如果一不小心越界,说不定就会与自己所预定的目标南辕北辙,甚至会好心办坏事。
我想起前两天表姐和她儿子发生的故事:表姐的儿子,非常喜欢玩游戏,表姐看不惯,一有机会就给儿子讲各种道理:
再这样玩下去你迟早得废了你知不知道?
一味地沉溺于虚拟世界,只会害了你自己。
你现在把学习的时间都用来打游戏了,将来后悔都找不着地方……
面对表姐的说教,表姐的儿子刚开始还有点愧疚。
可随着表姐不停地唠叨,像极了《大话西游》里喋喋不休的唐僧,最终他儿子脸上的表情由原本的愧疚演变成了不耐烦和厌恶。
有位学者说过:“一万个空洞的说教,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。”
很多时候过于冗长的说教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,还会适得其反。
因此,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分寸,只有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的“超限效应”。
02、比起说什么,孩子更在意你做了什么
话说回来,大人为什么爱给孩子讲大道理?原因很多,但最主要的,还是因为我们自己懒。讲道理多简单啊,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了。
但我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:知易行难。
行动考验的是一个人方方面面的能力,耐心、意志力、抗压能力……一样都不能少。
教育孩子也是一样。真正能让孩子明白一件事应该怎么做,需要家长身体力行,用行动去引导。
前段时间,一段父亲带儿子吃自助餐的视频走红网络,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。
视频中,这位父亲取出垃圾桶里的食物,放到自己的餐盘中,低头吃了起来。
原来是父亲带儿子去自助餐厅吃饭,孩子一脸得意地跟父亲说:“爸爸你看,我拿了好多大鲍鱼。”
父亲一看生气地说:“这些要是不吃完,再也不会带你出来了。”
可孩子却自顾自地又去拿了好多菜。父亲再次耐着性子提醒道:“吃多少拿多少,不要浪费。”
可儿子却不以为然地说,就这点东西我一会儿就吃完了。后来趁着父亲去厕所的空隙,孩子偷偷把吃不完的食物倒进了垃圾桶里。
父亲回来后,没有说话,也没有发火,而是直接拿起垃圾桶里的食物,低头吃了起来。
儿子见状着急了,一边阻拦爸爸一边哭着说:“爸爸,你别吃了,这些都脏了,我知道错了,我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。”
其实,为人父母应该是一场向上向善的修行,身教永远重于言传。
之前看到这样一个采访,受访者是北大的一位学霸,在谈及父亲给他的教育影响时他说:
其实要说我爸给我什么教育的话,比起言传,他给我更多的是身教,是一些行动上面的教育。
比如说我爸爸是很有毅力,很有上进心的性格,为人处事上也是朋友很多,然后跟大家都玩得很开。
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到大,不管是在学校也好,还是在家里面跟其他的小伙伴也好,都是朋友眼中的活宝,大家都很喜欢跟我玩。
在学习上面我也是一种很有毅力,很有上进心,很愿意去拼,很愿意去闯的那种性格。
你看,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是说得少,做得多。因为他们明白,教育孩子,仅用言语和道理是远远不够的。
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你自己得先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努力。
不论什么时候,父母都要为孩子做个好榜样。
03、不能讲道理,父母能做什么?
李玫瑾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孩子的问题都是由大人造成的。”
如果孩子做错了,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。如果不能给孩子讲道理,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?
1、用行动引导行动
民间公认的童话大王郑渊洁老师说:
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首先要做到闭上你的嘴,抬起你的腿,走你的人生路,演示给孩子看。”
深以为然。和朋友聊天时我问她:“教育孩子时,你是说得多还是做得多。”
她说:
“说实话,以前,我总是习惯于告诉孩子,少看电视多学习,少浪费时间多提升自己。
至于结果,你能猜到——我碰了一鼻子的灰。后来我选择了闭嘴,决定自己先做到再说。
我开始默默地坚持早起、跑步,开始尝试学习新知识。
不仅身体和精力变得越来越好了,生活中的我,也变得越来越包容,成了家庭情绪稳定的基石。
这一切都是做到和改变的力量,我自己能感受到,相信孩子也能感受到。
就这样,情况开始有所转变,她不再厌烦早起,自己也开始坚持跑步。
慢慢地,她开始盯上我的书柜,有事没事就来拿一两本书去翻看,还会和我讨论一些有意思的知识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,她的阅读习惯也在这种氛围中得以培养,无论在哪儿,就算没人提醒,她自己也会捧本书翻看。”
之前看过这样一句话:
空泛的道理,永远抵达不了孩子的内心。好的教育,少不了父母的身体力行。
谁说不是呢?光动嘴皮子,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,只有自己做好了,自然就会形成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环境。
2、用体验代替说教
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里面有一句话:
“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,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,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。”
的确如此,太多东西,我们没有体验过,就永远无法做到真正理解。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孩子身上。
看过这样一个故事:一个十几岁的男孩,痴迷于手机,凌晨两点多钟还在玩游戏。
爸爸临时起意,决定带儿子去逛逛凌晨两点多钟的街边小摊。
去看看那些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成年人的世界里,有多少的残酷和艰辛。
看着小吃摊阿姨布满伤痕的手和叔叔饱经风霜的脸。男孩流下了愧疚的眼泪。
蒙台梭利说:
“我听过了,我就忘了;我看见了,我就记得了;我做过了,我就理解了。”
比起空洞的说教,让孩子亲身体验后的教育效果才是最佳的。
3、用讲爱代替讲道理
孩子做错事后,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责骂就是讲道理。
也因此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:无论孩子做了什么,说了什么,背后都有着根源性的情绪和需求。
如果我们只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具体行为上,就容易忽略他心里隐藏的情绪。
如果孩子的情绪不被父母看见和接纳,那么即使具体的事情得到了解决,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里依然会状况百出。
所以说,有时候道理讲得越多,孩子离你越远。
因为在孩子看来,你只关心他做得对不对,却不关心他为什么这样做。
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,从来都是少讲“理”,多讲爱。
点个“赞”,说到底,为人父母是一场漫长的修行,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明白,想要教育好孩子,必须先教育好自己。
作者 | 米乔,来源:爸妈进化论(ID:bmjhlc)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