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人会嫁给谁,其实是命中注定的,看这三点就知道

cjw123导航 2023-10-16 08:30:06 78 0条评论

作为女性,一生有两件重要的事。

一是选对事业,二是选对爱人。

事业只要努力,多少会取得一定的成果。

但婚姻,有时却不是努力就能得来的。

你会嫁给谁。

与性格有关,与人品有关,甚至从原生家庭也会看出一二。

武志红在《为何家会伤人》里这样说:

“亲密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复制,如果童年幸福,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;如果童年痛苦,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。”

婚姻这件事,看似命运叵测,其实早在你的童年就已注定。

01、母亲是女儿人生的参考模板

有人说过:女儿是母亲天生的追随者。

女儿从母亲身上,最初习得了跟异性相处的经验,并且会影响她的一生。

婚姻幸福的母亲,女儿的情感生活通常也比较顺遂;

婚姻不幸的母亲,女儿往往会遗传母亲的情感病兆,情感也比较波折、破碎。

后台读者@小柔 讲过自己的故事。

36岁,仍旧单身。

她谈过好几段恋爱,每次都是被渣男伤害,然后以失败告终。

在复盘恋爱失败的原因时,小柔惊奇地发现:

自己竟然在强迫性重复着母亲的命运。

爸妈的婚姻中,妈妈总是妥协、退让的一方。

有段时间,爸爸失业找不到工作,又沉迷打牌,自己手里的那点工资,很快就输没了。

于是就以各种理由诉苦、哄骗妈妈的私房钱。

刚开始妈妈不忍心,只要爸爸一要钱,她就给了。

但要的次数多了后,妈妈就不愿意掏钱了。

看软的不行,爸爸就来硬的,出言辱骂之外,还会动手打人。

每当此时,妈妈只能跑到娘家待几天。

可即使丈夫如此对待她,妈妈也没有离开这段痛苦的婚姻,一直委曲求全着。

这样的亲密关系状态,对小柔影响很大。

长大之后,她每次恋爱,都希望能跟对方一直厮守下去。

即使对方一再触及底线,她也会选择包容、原谅,而对方看她这样软弱也就越发肆无忌惮,到最后腻了就坚决逃离。

小柔很痛苦,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所有,但总是一无所获。

当她分享完自己的故事后,有人一句话解开了她的困惑:

“你在重复母亲的命运,想要获得‘父亲’的爱”。

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,“强迫性重复”。

意思是说,有些人在幼年经历了一件痛苦或快乐的事件之后,会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,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。

比如,有些人的母亲太软弱,不敢离开伤害自己的人,长大后的她,不知不觉地就找了一个渣男,携带了自己所熟悉的父亲性格特征,潜意识希望借由自己的努力,拯救渣男,获得以前失去的温暖。

再比如,有些人的母亲控制欲太强,长大之后便找了一个特别乖巧的伴侣,以便于让自己成为控制的一方,寻找被人尊重、控制别人的感觉。

“当我们进入一段恋爱关系,自身的依恋系统就会被激活。”

而这些情感依恋模式,早已在幼年,根深蒂固地植入了女儿的认知里,指导着她一生所有的选择、判断。

不自觉地模仿母亲,或是成为母亲的反面。

02、父亲是女儿探索外界的窗口

相比母亲,女儿与父亲则是一种更加神奇的关系。

研究表明:女孩3岁左右开始,会把对母亲的情感逐渐转移到父亲身上。

被父亲好好爱过的女孩,长大之后会更为自信、开朗,且更能够处理好和异性的关系。

作为女孩接触的第一个男性,父亲的形象奠定了女儿对其他男性的认识基础。

从小缺少父爱的女孩,成年之后会不断从别人那里寻找缺失的情感,带着索取的心态进入一段情感关系,然后屡屡受挫。

网友@滔滔 分享了自己的故事。

小时候,家里不喜欢女孩,滔滔总是人群中那个被忽略的孩子。

印象中,爸爸少言寡语,很少与她聊天,更别说夸奖她、鼓励她。

成长阶段,她总是拼着命努力,似乎只有这样,才能让周围人注意到她。

成年之后,滔滔延续了这一习惯,可工作能力虽然突出,但她的内心其实一直处于敏感、自卑的状态。

她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,不能坦然地享受成功的喜悦。

恋爱方面,虽然谈过几次,可每次一进入亲密关系,她就表现得很极端。

一方面,拼命讨好男友,过分的要求也尽力满足;

另一方面,她需要男友不断地提供情绪价值,称赞她、夸奖她。

这样的情感模式,自然会吸引一些不怀好意的人。

一旦达到目的,便立即抽身离去;

又或者利用她不够自信的特点,一直情感控制她,直到她自己痛苦到转身离去。

几乎每一次,滔滔都会感慨:

我对他们那么好,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呢?

后来,滔滔的心理咨询师告诉她:

因为你从小没有获得父亲的认可,于是跟异性的相处模式就变成了,用物质来换取对方的爱,或者说情绪价值。

这是一种很容易招渣的恋爱模式,如果想要跳出这样的恋爱“剧本”,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相处模式。

滔滔这才明白,自己一直寻找的是心理上的“父亲”,以此来补偿自己童年缺失的关心和爱。

这种现象,心理学上定义为“父爱饥饿”。

即童年时期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孩子,长大之后会在另一个人身上投射父亲的形象,来填补父爱的空白。

父爱缺位,会让女儿对真实的男性世界缺乏认知。

因为她们没有见过好爸爸、好男人的范本是怎样的。

所以经常为了幻想中的“完美爱人”,错误地坚持一段不该坚持的感情,然后在亲密关系中屡屡受挫,饱经痛苦。

03、自身觉醒,才能改写人生剧本

看到这里,也许有人会问:

如果一位女性的原生家庭有问题,那么她以后的婚姻就会注定不幸吗?

并不是。

我们没法选择原生家庭,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人,以及过怎样的人生。

热播剧《装腔启示录》里的王玉玊,就是一个从原生家庭迫害中逆袭的典型代表。

妈妈的掌控欲非常强烈,一直试图把女儿的命运攥在自己手里。

从小到大,从来都没有夸过她一句。

考大学时,她的分数明明可以上数一数二的中文系,但妈妈却背着她偷偷将志愿改成了法律系。

既然专业不能改了,那就用心学。

从结果来看,虽然王玉玊不喜欢法律,但她最终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律师,可见她当年付出了多大努力。

至于亲密关系,在跟严吕宁恋爱时,王玉玊的状态十分坦然,会接收爱也会付出爱,完全看不到强势母亲对她留下的暗影。

可见,在跟父母的意志进行了上万次斗争后,她一定在第10001次战胜了那些负面的、消极的自我。

只要你不允许自己沉沦,就一定有办法带自己拨云见日,重见阳光。

没有人规定,原生家庭糟糕,就一定过不好这一生。

“原生家庭”相关的所有理论,也不是为了“甩锅”之后选择躺平。

只要你不放弃自己,愿意跳出“受害者”的剧本,就一定能够焕然新生。

同时,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。

首先,重新审视父母的关系,以及对自己造成的影响。

跳出女儿的视角,借由旁观者的角度,去复盘原生家庭的问题。

是不是父母的亲密关系有着一些顽疾,比如控制欲强、习惯冷暴力、有话不好好说等等。

这些问题又给自己带来哪些影响?

比如不够自信,无法进入持久的亲密关系,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当下拥有的一切等等。

可以试着将这些问题在纸上写下来,这样会更加清晰明了。

其次,要学会“课题分离”。

课题分离,是指要分清:

哪些是自己的事情,哪些是别人的事情。

是谁的课题,就由谁来承担后果。

不要背负多余的责任。

父母怎么对你,那是他们的课题;

我们怎么经营自己,是我们的课题。

举个例子。

原生家庭中,父亲家暴母亲,母亲忍受暴行不愿离开,这是属于父母的课题。

作为女儿,一旦发现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情感依恋模式,就要停止背负父母的课题,不要将“不离开”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自己,这样才可以跳开这种情感模式的循环。

然后找到健康的情感依恋,让原生家庭的影响在自己身上终结。

最后,学会爱,付出爱,接收爱。

原生家庭糟糕的孩子,因为没有被好好爱过,也就没有了爱人的能力。

但大可不用太慌张。

没有人是天生就会爱的。

而爱的能力,也是可以后天习得的。

《爱的刻意练习》里讲到:

人与人的亲近,是从打招呼开始,然后找到共同话题,然后一起参与某项活动,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
爱与喜欢,也是从主动分享,释放善意开始的。

当我们重塑健康的依恋模式,拥有了爱人的能力,健康的亲密关系也会随之而来。

在查阅相关资料时,十点君发现一个生活真相:

这个世界上,完美的原生家庭总是少数,每个人的童年都各有各的缺失。

当我们讨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,需要认识到这种影响,不是决定性的,是可以被改变的。

正如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彭凯平说的:

“原生家庭对人的发展确实有影响,孩子通过了解父母,认识自己,是一种探索自我边界的方法。

但是过度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,甚至演变成‘原生家庭宿命论’,是不正确的。”

我们要做的是,发现问题、认识问题,并且做出改变,努力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好,这才是我们这一生的课题。

所以,即使之前不被爱也没关系。

你可以从现在开始,好好爱自己。

是的,就是这一刻。

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个闪光点,坦然接受周围人的一次赞赏,为自己买一件期望已久的小礼物。

点个【赞】,愿我们都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怪圈,活出肆意自由的人生。

你在原生家庭中遇到过什么问题,你又是如何应对的,欢迎在留言区评论。

作者 | 苏善书,不会讲道理只会说故事。

文章来源:十点读书(ID:duhaoshu),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。

赞(0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