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苏东坡传》:只要心态足够好,世间苦乐何足道

cjw123导航 2024-02-13 08:37:31 67 0条评论

林语堂说:恕我直言,我偏爱的诗人就是苏东坡。

也无怪乎林语堂这么说,苏东坡这人,确实值得人们的偏爱,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,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,都能自得其乐;

他又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,看不惯奸臣,看不惯伪君子,嫉恶如仇;

他诗词书画,样样精通,是美食制造家,又是酿酒实验家,是工程师,他还修仙炼丹,毕生都渴望见到仙人。

他是一个真正活得快乐的人,别人看了或者听了他的人生,也会觉得快乐。

写《苏东坡传》的林语堂就说,写这本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,只是以此为乐而已。

1036年,苏洵二十七岁,性格古怪,思想独立,沉默寡言。

一介白衣书生,没有功名,也不见才名,精神还饱受摧残,他用一个玉镯子换来一幅张仙人的画像,挂在家中,过去七年,他天天对着仙人祈祷。

这一年,12月19日,他的大儿子苏轼出世了,三年后,小儿子苏辙也来到了这个世界。

到此之时,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三苏,终于聚齐了。

苏洵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天才,年轻时不爱读书爱玩乐,二十七岁时才发奋读书,但也是时运不济,考试名落孙山,后来还跟着两个儿子一起进京赶考。

他的儿子苏轼,聪颖无比,六岁入学,放学回家就盯着鸟窝看,但心善的母亲告诫过他们,不要抓鸟。

十岁能写不凡的诗句,有一次,苏洵外出游学,苏母教苏轼读书,读到《范滂传》时,不禁感慨叹息。

苏轼问:“如果我要做范滂那样的人,母亲是否允许呢?”

苏母说:“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,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?”
范滂何许人也?

有诗云:

慨然揽辔志澄清,一激谁知党祸成。

母子可怜终死别,庶几广孝在扬名。

总言而之,少年大志,澄清宇内,志行高洁,勇敢无畏。

而十岁的苏轼,想做的就是这样的人。

此后,他读经史,读诗书,也像那个年代的所有读书人那样,努力备战科考。

18岁时,苏轼“博通经史”,能诗善画。

在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的婚姻观下,他娶了15岁的王弗。

第二年,十六岁的苏辙也成了亲立了室之后,父子三人便带上盘缠,启程赴京。

这时候的苏洵已47岁,拿到了两封推荐信,一封是给文坛泰斗欧阳修的,还有一封是给大诗人梅尧臣的。

苏轼参加科考的那一年,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。

阅卷时,读到一篇名为《刑赏忠厚论》的文章,欧阳修大喜,想评为第一,但他觉得这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,为了避嫌,只好放在第二名。

后来才知道,这是眉山苏子瞻之文。

同为考官的梅尧臣,发现文章里有一段:

当尧之时,皋陶为士,将杀人。

皋陶曰杀之三。

尧曰宥之三。

梅尧臣自诩熟读经史典籍,却想不到这句话出于何处,但又不好直说。

便问苏轼:“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?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。”

苏轼说:“是我所杜撰。”

梅尧臣大惊。

苏轼接着说:帝尧之圣德,此言亦意料之中耳。

而欧阳修读了苏轼的信,对同僚说:“吾当避此人,出一头地。”

据说欧阳修还对儿子说:记住我的话,三十年后,无人再谈论我。

意思是,他们将谈论苏轼。

苏轼的官场生涯开局大好,但天有不测风云,家中竟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,不得不赶回家奔丧。

守丧三年,重赴京都,沿途所见,风光旖旎,有樵夫在山中砍柴,有苍鹰在天空悠哉悠哉地翱翔,自由自在,不受拘束。

苏轼也想,人生苦短,这样为了功名利禄而活在枷锁之中,究竟值不值得?

有老船夫给他们讲些鬼怪故事,苏轼听了,他想:

“人也许可以成仙,苦难就在于难忘人欲耳。”

他一生都相信有神仙,也相信自己可以成仙。

一路下来,兄弟二人诗歌唱和,抵京之时,写诗已然百首。

此时的苏轼,仕途之路不断向上,文名也日渐高升,他们与名家交往,诗文为人所爱慕,可谓志得意满。

苏轼的人生里第一次和弟弟分离,是在1061年,他被认命为凤翔府判官。

此后三年,苏轼在京外,弟弟在京城,两人一月互寄诗一首,隔空唱和。

在凤翔,处理完公务,苏轼就出去游玩,夜间举杯在手,月影婆娑。

他为人处事,天真浪漫,交友广阔,而且推心置腹,妻子警告他,速成的友情是靠不住的。

那时候的苏轼,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忙起来,不忙就不爽。

凤翔干旱,农民求雨,可雨还不下,苏轼就开始写文章给管雨的雨神讲道理,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堆。

后来终于下雨了,他高兴不已,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。

他知道,人活着,还是要信点什么,所以他不说农民迷信,不说求雨没用,反而自己也跟着向天祈祷。

他一生所到之处,不是治水,就是救旱。

还与各种牛鬼蛇神打交道,有一次,随从里有一个人突然发疯,脱自己的衣服,直到脱个精光,其他人说这是触怒了山神,苏轼走进庙里,向山神讲道理。

又有一次,儿媳妇中了邪,如同鬼上身,他也同鬼讲道理,讲着讲着,儿媳妇果然好了。

他有个上司,人不坏,但他拜见时,老是让他等,他就写文章微微嘲讽捉弄。

后来,被安排到史馆工作,有机会读大量珍本典籍。

可他的妻子王弗又突遭横祸,病逝了,次年四月,父亲苏洵也因病去世,苏轼回家奔丧。

等他再次回到朝堂时,王安石的新社会实验已经开始了。

1069年,苏轼兄弟守丧期满,重回京都,那年王安石被认命为副宰相,大刀阔斧地清除异己,培养自己的势力,全国开始变法,官场变得乌烟瘴气。

无数读书人群起反对,苏轼也不赞同。

王安石是个倔脾气,一意孤行地变法。

一大波人都劝不动,皇帝也不听劝,很多人心灰意冷,欧阳修辞职养老,退隐林泉,司马光被派去外地工作。

苏轼也是倔脾气,坚决不与王安石为伍,可皇帝不听劝谏,他写了一份万字谏书,也毫无作用。

为了眼不见心不烦,索性离京工作,做了杭州通判。

他说:

眼看时事力难胜,贪恋君恩退未能。

他就是这么真诚,说自己就是贪恋君恩,所以不去隐居。

苏轼和杭州,有时候总是联系在一起的,在杭州,不能不想到苏轼,想到苏轼,也不能不想到杭州。

初到杭州住处,住处南见钱塘江,北望西湖,在公馆俯瞰西湖,这一看,我们的诗人就找到了快乐。

未成小隐聊中隐,可得长闲胜暂闲。

我本无家更安往?故乡无此好湖山。

苏夫人清晨起身,打开窗户,西湖上小舟点点。

西湖附近三百六十寺,苏轼走到寺庙,与山僧闲话,在暮色黄昏、万家灯火中缓缓归家。

他常常漫游山中,向老和尚借来一把躺椅,搬到竹林阴凉处,脱下长袍褂子,赤背躺着睡觉。

偶尔闲情到了,也帮助妓女写词戏弄高僧。

溪女方偷眼,山僧莫眨眉。

却愁弥勒下生迟。

不见老婆三五,少年时。

妓女一唱,听得老和尚开口大笑。

有些和尚不守清规,寻花问柳不成,最后因爱杀人,他也写:

这个秃奴,修行忒煞。

遇到暴政下的灾民,他也写抗暴诗,辛酸凄苦,令人落泪。

也正是在杭州,苏轼发现了词这种形式的“诗余”,极其喜爱,第二年开始大量填词,这一填,就改变了宋词一贯的眼界。

以前的词,写的大多感伤,如闺怨,苏轼不干,他写自己的感悟,见到啥写啥,词的眼见,立马开阔。

他游遍杭州,写遍杭州,也吃遍杭州,他想为人民做更多的事,奈何官职太小,人微言轻,他便将自己所见所闻写出来,将自己所思所感写出来,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,心胸也越来越开阔。

杭州之后,苏轼请求去山东,于是被派到密州做了太守。

和杭州的朋友告别后,他就携带家眷北上密州,沿途所见,惨不忍睹,饿殍遍野。

苏轼看见尸体,就和家人停下来掩埋,一路走,一路埋,还一路救了几十个孤儿。

密州很穷,苏轼的俸禄又有所减少,他为官清廉,越活越穷。

最痛苦的,还是心灵,他无比沮丧,可是越是痛苦,他就越是平和,越是沮丧,他就越是乐观。

他越来越喜欢陶渊明,觉得自己跟陶渊明,实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

他也写“田园诗”:

杖藜观物化,亦以观我生。

万物各得时,我生日皇皇。

读起来,简直与陶渊明不相上下,此时的苏轼,与自然已然浑然一体。

他写《吏隐亭》:

纵横忧患满人间,颇怪先生日日闲。

昨夜清风眠北牖,朝来爽气在西山。

思念弟弟,他就写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

1076年,苏轼40岁,调离密州,做了徐州太守。

徐州发了洪水,苏轼奋不顾身,亲自参与抢救,晚上就睡在城墙上,有富人想要离开,苏轼就对他们说,我不走,你们也不要走。

洪水过后,他兴建防水措施,为民请命,身先士卒。

四十二岁那年,他调离徐州,前往湖州任职。

上任后,他给皇上写了一封《湖州谢表》,里面自嘲说:“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”、“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”。

因为这几句话,他被朝廷的“键盘侠”抓住了小辫子,说他讽刺朝廷,大逆不道,还从他以前写的诗词里找出一些“莫须有”的罪名。

苏轼锒铛入狱。

官差来抓他的时候,全家大哭,苏轼还笑着讲了一个故事,把苏夫人逗得大笑。

有人欲置他于死地,还找了好多理由,理由一,皇恩浩荡宽容,但苏轼死不悔改,为人又臭又硬;理由二,苏轼写诗浅薄荒谬,但影响很大。

有人要他死,也有人在救他。

政治上的老对头王安石虽然已经退隐,但也上书说:“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?”

审问过后,他把这事放到了一边,每晚呼呼大睡,鼻息如雷。

最终,苏轼被贬去黄州为团练副使,实际上无权无钱的一个职位。

在监狱里四个多月,很多事情他看淡了,也看轻了,出来那天,他用鼻子嗅了嗅新鲜空气,任由微风吹在脸上,喝了酒,他又诗兴大发,写了两首诗。

写完之后,他掷笔一笑,“我真是不可救药。”

苏轼一生最大的转折,或许就是从入狱开始了。

此前他的仕途,虽然小有波折,但一直没有什么大的风浪。

但此后,他的人生起起落落,大风大浪,一直不断。

不比苏杭,黄州只是一个穷苦的小镇,此时的苏轼,人到中年,官职只是一个有名无实,还没钱的空架子。

初到黄州,他住在寺院,与僧人为伴,太守热诚相待,经常请他喝酒。

黄州多雨,气象昏昏。

下雨的时候,他就赖床不起,临近黄昏,就去散步,有时候有朋友寻他,就两人一起去山里游玩。

等家人都到了,钱也快用完了,往后该如何生活,他还不知道。

他常竹杖芒鞋,外出游玩,一叶小舟,与渔樵为伍,被醉汉东推西搡,或者粗语相骂,他不生气,还“自喜渐不为人识”。

他的样子,看起来不像是当官的人,毫无官架子。

日子越过越穷,有朋友为他的生计担忧,就帮他在城东数百米的山坡上搞到数十亩地,他在坡上盖了房子,自称东坡居士。

他和农民一样,天不下雨干旱时,心里担忧,等到下雨的时候,他和所有农民一样欢天喜地,“四邻相率助举杵,人人知我囊无钱。”

他种地时,头戴斗笠,手扶犁耙,在山边田间耕作,种子种下去了,孩子跑来告诉他长出来绿苗时,他高兴得像孩子一样跳起来。

他看着稻子长得好,心中得意而满足。

全然不像苏学士,倒像老农民。

耕作之暇,他到城里去喝酒,喝得醉了,路边草地躺下便睡,直到暮色沉沉时,好心的农民把他叫醒。

喝酒晚了,城门关了,他就翻墙回家。

有时候夜色很美,他就泛舟出游,一个人在江上喝酒,边喝边唱:

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。

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
第二天有人谣传说苏东坡写了这首词,自杀了,吓得太守面色大变,赶紧到苏东坡家里去看,但见苏东坡鼻息雷鸣,呼呼大睡。

在黄州,他的妾室朝云生了一个儿子,苏东坡就写诗说:

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。

唯愿孩儿愚且鲁,无病无灾到公卿。

他游赤壁,写了《前赤壁赋》还不够,后来再游,又写了《后赤壁赋》。

此时的苏东坡,心境越来越平和,心胸越来越豁达,对命运的不平,他从不抱怨,对人生的苦难,他坦然面对。

他成了我们知道的苏东坡。

古人说,君子远庖厨。

苏东坡不干。

苏东坡善于做菜,也乐意自己做好吃的。

黄州猪肉便宜,但他觉得,有钱人不吃,没钱人又不懂做。

他买来猪肉,放点酱油,慢火炖几个小时,就是东坡肉。

他做鱼也很讲究。

选一条鲤鱼,用冷水洗干净,擦一点儿盐,鱼肚子里塞上白菜心,放在锅里,加上几根小葱白,不用翻动。

鱼半熟时,放几片生姜,浇上一点咸萝卜汁,在加上一点儿米酒。

鱼快好时,再放上一点橘子皮。

趁热端到桌上吃。

他还发明了一种东坡汤,还推荐给和尚吃,做法简单。

用双层的锅,米饭在菜汤上蒸,汤里有白菜,萝卜,油菜根,芥菜,加点儿生姜,汤里也加些米。

这样,饭菜同时熟。

这样的生活,让他觉得,自己就像陶渊明,说陶渊明可能就是他的前身。

他把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变成民歌,教给农民,唱歌的时候,他暂时放下梨耙,捡起一根小棍,在牛角上打拍子,和农夫们一起唱。

哪怕自身也比较艰难,但是他还是心怀善良,当地有杀婴习俗,人家照例只养二男一女,多生就杀死。

苏东坡听闻后,痛心疾首,就出面成立了一个救儿会,向富人募捐,深入村里调查贫苦的孕妇,若答应养育婴儿,就给她一些金钱、食物、衣服。

在黄州时,苏东坡还去道观里闭关四十九天,深居不出,练习断食和气功。

他研读佛经,和和尚探讨禅理。

他还炼丹,为了炼丹,还写信向太守请教炼丹方子。

他还写了两篇关于炼丹的文章,一篇《阳丹决》,一篇《阴丹诀》,此后,直到他生命终了,他都一直想求得真正的仙丹,达到长生。

他相信有长生的人,有长生的可能。

有人向他请教长生秘方,他告诉人家,长生有四要:

一曰无事以当贵。

二曰早睡以当富。

三曰安步以当车。

四曰晚食以当肉。

如此可爱,如此好玩,如此有才。

黄州数年,苏东坡又被调到另一个地方。

他照例写了谢表,皇帝看了说:“苏轼真是天才。”

他的政敌说,“他在谢表里还是口出怨言。”

皇帝说:“我了解他。”

不久后,皇帝驾崩,新帝继位,太后摄政,苏东坡得到重用,一路高升,八个月的时间,他升官三次,可谓一时无两。

那时候,他四十九岁。

但苏东坡还是苏东坡,即便曾遭大难,但他依旧活得率真。

有一次他去拜访宰相,不料宰相正在睡觉,苏东坡等了很久,等到宰相出来时,苏东坡指着一只乌龟说,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,难得的是一种三对眼睛的乌龟。

宰相瞪大眼睛,不信。

他说:“三对眼睛的乌龟,睡觉时,要睡普通乌龟的三倍。”

有一次,他对朋友说,吃饭时只有米饭、萝卜,一个清淡的汤,他就十分满足。

朋友请他去吃饭,请帖上说,将以“皛饭”招待他。

苏东坡从来没听过,等他到了的时候,朋友准备了简单的一餐,一碗白米饭,一盘白萝卜,一碗没有颜色的汤。

苏东坡这才知道,自己被捉弄了。

他不服,也打算请朋友吃个“毳餐”,朋友来了,苏东坡请他坐下,过了好久,也不见上菜。

朋友问,饭呢?

苏东坡说,咱们开始吃吧,不用等了,快吃“毳餐”吧,“毳餐”就是毛米饭,毛萝卜,毛汤。

朋友知道,自己被戏弄了,苏东坡大笑,然后才开始上菜,两人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。

有次饱餐之后,他问家中女人肚中何所有。

有人说,一肚子学问。

有人说,一肚子墨水。

也有人说,一肚子漂亮诗文。

朝云说,一肚子不合时宜。

苏东坡听后大笑。

他大概也知道,自己有些不合时宜,但他还是如此行事。

这才是苏东坡。

有人当官是为了权势,有人当官是为了光宗耀祖,苏轼当官,是为了为民做事。

朝廷腐败,他就抗击腐败。

但真正做事的人,毕竟不多,苏东坡做起来,也是阻碍重重,不断有小人使绊子。

他也想辞职不干,独善其身,最后退而求其次,请求外放,去了杭州做太守。

再次到杭州做官,苏东坡眼见杭州五十万人民,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,他就成立了一家公立医院,就是安乐坊。

三年之内,救了上千个病人。

他见杭州人民用水困难,居民只能饮用有咸味的水,否则就要一文钱一桶去买西湖的淡水,所以他兴建水利,让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甘甜的淡水。

他眼见西湖杂草丛生,湖面快速缩小,就亲自设计,疏浚西湖,用淤泥在中间建了一道苏堤,在数千工人的努力下,耗时一百多天,才完成整个工程。

不仅增加了西湖的实用价值,还增加了西湖的美。

可苏东坡的命运,大风大浪,大起大落,此次风光并没有持续很久。

1094年,苏东坡被贬到岭南,此时的苏东坡,已经57岁,将历经1500里,自中国北部到中国南部。

那时候的岭南,还是蛮荒之地。

他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,到了不久,他就说“鸡犬识东坡”了。

他买了一些上好的檀香,在家中点燃静坐,细思往日对错,窗外凉风袭来,乌鸦把酣睡的他唤醒,忽然觉得自己是无官一身轻。

他告诉朋友说,自己已然乐天知命。

他又开始穷了。

惠州市井寥落,一天杀一只羊,他不和当官的人抢,就买来一些羊脊骨,发明了烤羊脊骨。

“煮熟热漉出,渍酒中,点薄盐,炙微焦食之。”

他喜欢喝酒,因此四处打听了桂酒的酿造之法,刻在石头上,藏在罗浮铁桥下,等有缘人来寻。

他自己酿酒,有次一边滤酒一边喝,直到醉得不省人事。

他曾试着酿造橘子酒和松酒。

他甚至都打算在惠州安家了,在一个小山坡上盖房子,房子盖得很精细,种了许多果子树。

他写了两行诗,写他在春风中午睡,屋后寺院的钟声从远处传来,一片静美舒适。

朝廷有人看了,说:原来苏东坡过得满舒服。

于是,朝廷一声令下,他又被贬到儋州去了。

他年纪已大,对朋友说:

某垂老投荒,无复生还之望。

今到海南,首当作棺,次便作墓。

1097年7月,苏东坡到达海南,他住的官舍,破旧不堪,下雨的时候,到处漏水,苏东坡得把床东挪西挪。

他的生活确实很苦。

此间食无肉,病无药,居无室,出无友,冬无碳,夏无寒泉。唯有一幸,无甚瘴也。

他又告诉朋友:

尚有此身,付与造物,听其运转,流行坎止,无不可者,故人知之,免忧。

但苏东坡不愧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,虽然有时候他和儿子“相对如两苦行僧耳”,那年冬天,更是一点食物接济都没有,饥饿难耐,苏东坡开始煮苍耳为食。

就算在这样的环境里,他也自得其乐地生活,和当地人打成一片。

有一天,他头顶一个大西瓜,在田地里边走边唱,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说:

翰林大人,你过去曾在朝当大官,现在想来,是不是如一场春梦?

苏东坡听后,觉得有趣,写了一首诗,把老太太称为春梦婆。

他觉得自己可能会老死儋州,但他又被调回内地,只是依然东奔西走,1101年7月18日,他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了,自觉命不久矣,他把孩子们叫到身边,对他们说:

“我平生未尝为恶,自信不会进地狱。”

他还嘱咐孩子,他死后,要弟弟自由给他写墓志铭。

不久后,苏东坡与世长辞,留下了他一生的传奇,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做他的乐天派去了。

有句话说,苏东坡这一生,只做自己,不做人。

做人要论得失,要考虑怎么相处,他不干,一辈子也没干过。

他身在官场,从不阿谀奉承,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,从不瞻前顾后,活得潇潇洒洒。

他生为人,有朋友有敌人,对于朋友,他坦率有趣,对于敌人,他也不怀恨在心,王安石是他的敌人,但王安石下野之后,苏东坡还去探望过王安石,两个大文豪相谈许久,不为仇恨羁绊,活得坦荡率真。

他一生有过高光时刻,但于他,似乎也只是普通寻常,只是换种方式做事罢了,这才是洒脱。

他受过许多苦,但他坦然面对,那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的性格,简直令人喜爱不已。

林语堂说:

社会,文化,学问,读历史的教训,外在的本分责任,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。

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,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。

他为官时,是苏轼;

他为民时,也是苏轼。

今天,我们读苏东坡,读的是他的豪放,读的是他的旷达,读的是他的智慧,读的是他那从头到尾的洒脱。

 

作者 | 不有趣灵魂,来源:玩你自己(ID:Gosoul624)

赞(0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