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| 许清欢
来源 | 帆书樊登讲书(ID:readingclub_btfx)
从豆瓣小组,看到了一篇很治愈的短文。
网友@雍蕴山在“520”当天走进了一家奶茶店,听到了一对母女的对话。
女儿说手里的这款奶茶很好喝,就是有些贵。
妈妈笑着说不贵,女孩马上戳穿了妈妈的谎言:你都舍不得多买一杯给自己。
本以为下面是一场苦情戏,没想到妈妈居然说:
你不要觉得妈妈苦,一个人能享受自己的选择就是快乐的。
我一直在享受生你养你的过程,也希望你能多多享受这个世界,像我一样快乐。
这种不卖惨、不焦虑、不内耗的爱,忍不住让人想起一句话:
好的原生家庭,往往能治愈人的一生。
很多父母都说爱自己的孩子,为什么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情绪上的失控、言语上的虐待、情感上的匮乏,留下终生的心理伤痕呢?
《原生家庭》中的5句话,会帮我们认清错误的行为方式,给孩子一个幸福的起点。
能够满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是不存在的,偶尔向孩子发发脾气也是正常现象。但不能让这种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。
都说父母的嘴是孩子一生的风水,深以为然。
自从我家老二上小学后,鸡飞狗跳的日子就开始了。
一开始,我和孩子他爸还轮流教他,后来他爸退出了,决定顺其自然,我则秉持着湖南人的“霸蛮”精神坚持不懈。
但我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,恶言恶语经常脱口而出:“我怎么养了你这个小废物?” “猪都比你聪明!”
我一直觉得孩子没心没肺,说了也听不进去。直到一次意外的心理咨询,结果让我胆战心惊:
孩子害怕学习,因为妈妈会突然发脾气很伤心,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。
自此以后,我学着用实际行动告诉他,不管你是什么样子,妈妈都会爱你。
有一天他用手圈住我的脖子说:“妈妈,其实我还是想读书的,就是怎么也记不住。”
我搂住他说:“没关系,妈妈和你一起慢慢来。”
我给他列了一个计划表,每天的任务都很简单。
即使这样他也有完不成的时候,我还是会忍不住发火,但止住了那些恶言恶语,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。
心理学家约翰·戈特曼提出过一个5:1的家庭洛萨达比例:
对孩子的每一句批评,要配上5句鼓励,才能维持稳定的关系。
做不到不吼不叫没关系,只要能做到鼓励多于批评,支持大于否定,就能在吵吵嚷嚷中呵护他的成长。
孩子会因为朋友、老师、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贬损受到伤害,而最容易带来伤害的还是父母,毕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,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。
一位叫卡罗尔的女性,在青春期总被父亲嘲笑,说她身上有股难闻的臭味。
母亲对此不发一言,既不阻止丈夫,也不安慰女儿。
父亲的贬损和母亲的冷漠让卡罗尔认定:自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。
成年以后,她一直在追寻像父亲一样,残酷、冷漠、又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,想从他们那里得到儿时缺失的认同。
这让她的生活越来越糟,她不断被这些男人家暴、背叛,然后PUA自己不配得到爱。
后来,心理咨询师苏珊告诉卡罗尔:
她不是什么都做不好,恰恰相反,许多方面她都十分成功,是一个慈爱称职的母亲,事业有成的职场精英。
现在最大的问题,是你把自我价值的评价交到了别人的手里。
生活中像卡罗尔这样的人不在少数。
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指责与贬损中,自我认同感的缺失,成年之后也很难实现人格上的自立。
《幸福的勇气》一书中曾指出,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,就要学会对孩子 “心怀尊重”——
以不讨好、不俯视、不贬损、平等以待的态度,理解、共鸣他们的兴趣与观点、热爱与选择。
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,在成年以后就不会轻易地将自尊心交到他人手里,实现真正的自立。
培养孩子的责任心,不是强迫他们与父母交换情感角色。
书中,一位叫莱斯的来访者事业有成,但婚姻不幸。
前妻子觉得他是一个只会工作的机器人,现任女友也开始出现同样的抱怨。
通过了解莱斯的童年,苏珊找到了症结所在。
原来,他的母亲患有精神衰弱,每天躺在电视机前,不做任何家务。
父亲则以工作为由,将家中一切烦心事都交给了这个长子。
当同龄的孩子在玩耍嬉戏时,莱斯要料理家务、照顾弟妹,还要兼任母亲的情感陪护。
而他作为孩子的情感需求却从未得到过满足,久而久之,他就否认自己有需求这回事,以此来对抗孤独和情感缺失。
看到一些视频,内容都是父母摆烂,孩子充当“家长”:
洗衣、做饭、看护弟妹、安慰耍赖的父母、收拾房间,简直是十项全能,底下有很多留言,说孩子好懂事,是来报恩的。
过早的懂事并不是孩子的福气。
久而久之,他们会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,迎合别人的需要。
家不只是满足我们衣食住行的地方,它还提供情感上的抚慰、正面积极的支持。
这才是家被称为港湾的真正意义。
你不是故意的,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。
书中,一位叫桑迪的女孩因为年少时未婚先孕,让父母大为失望,他们指责她让家庭蒙羞。
多年来,父母从不放弃任何旧事重提的机会,让桑迪觉得自己的行为伤透了父母的心。
即使她被这些话语深深伤害,也始终认为都是自己的错。
苏珊问她,如果你的孩子16岁时未婚先孕,你会像你父母对待你那样对她吗?
桑迪沉默了一阵后掩面痛哭,永远不会,我只会更加怜爱她。
曾在知乎里看到一条高赞的留言,控诉父母无意识的伤害,大意如下:
永远在夸别人家的孩子,感觉自己从未被认可。
永远在强调学习要和最高的比,生活要和最低的比。
永远在强调一切都是为了你,如果人生的道路没有按父母要求的走,就是白眼狼、就是不孝顺。
自己努力上进、拼命挣钱、报喜不报忧,很懂事,但从来不快乐。
辩手黄执中曾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:
中国的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感激,而中国的子女一生都在等父母的道歉。
如果哪天孩子告诉你,有些话别再说,有些行为别再做。
先别着急发火,也别着急数落,或许你真的伤害了他。
能勇敢地说“对不起”,比经常说“爱”,更重要。
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,更是一种行为方式。
母亲节那天,网上看到一个讨论:“妈妈教会你最重要的一件事。”
@有来有趣写道:从小家里穷,被亲戚鄙视。但母亲从来没说过一句丧气话,甚至连短短的一句叹息也没有。长大后能乐观、积极、不怕困难,都是受母亲的影响。
@皇太后杀手写道:在那个女生不敢频繁穿裙子的年代,母亲告诉她,穿自己喜欢的,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,和别人不一样就不一样。
@K写道:结婚以后面临过年去哪家的问题,我妈说先去你老婆家,因为她回家一趟更不容易,还说你别糊涂,老婆在哪儿,哪儿就是家。
这些充满温情的话语,示范了父母对孩子正确的爱,以身作则、理解难处、支持不同。
正如《原生家庭》所描述的那样:
真正的爱带来的不是伤害,而是滋养。
学会“心怀尊重”,说温暖的话、做积极的事,给孩子带去愉悦、安心、稳定与内心的平静。
为他们构建内心坚实的城堡,不需要依赖他人的评价而活。
爱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,能认识到这一点,是孩子的运气,也是我们自己的福气。
点个“赞”,与各位父母共勉。
作者 | 许清欢,来源:帆书樊登讲书(ID:readingclub_btfx)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