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来3年最好的活法:向前看,向内走

cjw123导航 2023-03-14 08:38:48 240 0条评论

这几天,网上一位二胎妈妈的吐槽,引起不少共鸣。

好不容易盼着新冠过去了,甲流又来了;

好不容易盼着孩子回校了,结果又回家上网课了;

本以为一切都恢复正常了,现在才知道,生活里永远有不正常。

话题评论区里,网友们纷纷跟帖:

奶茶店小老板说:想着生意会爆,却只有几波报复性消费;

刚毕业的大学生说:疫情过去,可招工的单位一点不比去年多……

是啊,大疫已过,可生活里仍充满了变数,每个人都迷茫无措。

曾有人问历史学家许倬云:我们要如何摆脱这种无助?

许倬云强调说:人要往里走,安顿自己。

外界越是喧嚣的,人越是要向内行走。

理性地看清现实,耐心地稳住日常,才能在“黑天鹅”频发的今天,守好自己的天地。

01、人生最好的修行,是向内走

不知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:

看网上报导国内外局势动荡,便悲观地认为全世界都乱了;

听同事说单位效益不好,便整天胡思乱想,无法安心工作;

听朋友分析经济形势低迷,又像泄了气的皮球,只想摆烂躺平……

外界声音此起彼伏,人如果总随波逐流,生活难免会焦虑慌张、不知所措。

唯有学会为生活降噪,才能静下心来,看清出路。

1957年,许倬云前往美国读博,途经大西洋,忽遇暴风雨。

“墙”一样的浪头打来,所有人都慌了手脚,他也随众四处乱跑。

这时,有人开始宣扬“末日论”,哀嚎着说大家都会死去。

许倬云听罢,更是在恐慌后,难过不已,陷入绝望。

关键时刻,船长挺身而出,严厉要求大伙冷静对待。

他立刻做好分工,把船员分成几个小组,有的启动应急措施,有的安抚乘客,有的向外申请救援……

最终,全员安全着陆,无一人伤亡。

事后,许倬云再回忆起这件事,忍不住感慨道:“不管遇到什么,都不能让外界把自己搅乱。”

生活里,总有各种“唱衰”之音,搅乱我们的心绪。

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中,提出过两个概念——关注圈、影响圈。

关注圈,是我们很关注却无能为力的事,比如单位政策、房价涨跌、投资环境;

影响圈,是我们应该关注并能改变的事,比如学历、能力、认知、情感。

与其担心明天会不会变得更好,不如只有把目光聚焦在影响圈,做好当下每一件小事:

有规划地培养自己,多学一门技能,多考一个职称,多读一本好书;

踏实地做好手头工作,走访客户,洽谈项目,做几个漂亮的方案;

耐心地陪伴家人,陪孩子看看书,对伴侣多一些关照。

生活从来是自己的,不必总是向外张望。

认清现实,筑好堤坝,才能在浪头打来后,不被洪流卷走。

02、向内走,找回生命的力量

过去三年,我们见证过太多:单位裁员,父母住院,孩子停课……

而如今呢,我们日盼夜盼的“正常”回来了,但“危机”却从未走远。

工作上,仍有突如其来的变动;生活中,仍有不少失控场面;想做的事,还是有意外的阻碍。

失望、愤懑、迷茫、焦虑……仍像无数条藤蔓,紧紧裹住惶惶不安的我们。

但作家廖一梅有句话说的好:

“人该有一种力量,从泥土里把自己拔出来。”

不管当下境遇如何艰难,人总是要相信自己是能有所作为的。

前几天,看戴锦华老师的访谈,触动很大。

刚刚过去的2022年,她遭遇了事业瓶颈、母亲离世、身体不适等各种“难”。

她沮丧过、绝望过,时常在黑漆漆的屋子里,一个人从黄昏坐到大天亮。

可唉声叹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,人要活着,就不能一味消沉下去。

戴锦华痛定思痛,逼自己打起精神,走出去做事。

这一年,她去电影节做评委,在线上和网友互动,给全国大学生办线上讲座。

闲暇时,就在家看电影,听音乐,阅读,运动。

她就这样用工作和爱好把日子填满,渐渐摆脱了过去的悲痛和迷茫。

很多人可能听说过,沙漠里有种叫骆驼刺的豆科植物。

它不过40厘米高,但根系却深达30米,广达500平,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存活。

植物如此,人也一样。

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场,只有向下扎根,向内生长,才能沉淀能量,应对生活的冰霜。

我见过失业的白领,放下体面去当外卖员,一样养活的起自己;

我见过破产的小老板,凌晨推着早餐车出摊,还够了欠下的钱;

我也见过通宵备考的大龄考研人,一天做三份兼职的老父亲,带着孩子赶夜市的小夫妻……

他们,就像骆驼刺,在生活这片荒漠上,扎根、发芽、成长:

竞争压力大,就深耕自己提升能力;生活变数多,就稳住心绪沉着应对。

就像戴锦华老师说的:“越是晦暗不明的时刻,越要有谨慎的乐观和强烈的希冀。”

命运向来跌宕,活着总有坎坷。

但人只要提着一口气,就一定能走到明天。

03、向内走,营造安稳日常

过去一年,经常有读者向心理学家李松蔚倾诉生活的不如意:

没工作的,被“底层社畜没前途”的论调,困住了手脚;

有工作的,又被“经济红利已过期”的声音,搞得绝望;

外界的一点变化,人群里的一点声音,就令他们坐立不安,情绪紧张。

每当这时,李松蔚绝不会随口说一句“一切都会好起来”。

因为他知道,生活本就充满不确定性,谁又能保证别人的明天更好?

他会这样回复:我祝你具有“在不确定中,好好生活”的能力。

不知道你见没见过海岸边的消波块?

这是一种人工设置的边界,用正四面体的水泥块排列成一道防线,吸收海浪拍打的冲击。

不管风浪多大,它都能区隔出一块平稳的水域。

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,日子里并没有那么多大起大落,但却是充满了小坎坷,小麻烦。

唯有为自己打造一排消波块,才能在外界的不确定中,做好确定的自己。

“如何才能避免危机”?

“怎么才能东山再起”?

“如何让生活恢复正常”?

面对这些问题,与其过度担心,不如行动起来。

如果你是老板,多与同行交流,多向高人请教,规划出清晰的发展路线;

如果你是白领,做好分内工作,多学几门技能,拓宽就业道路;

如果你失业了,也别心急,完善简历,学习技能,多做尝试,而后慢慢起步。

世界太喧嚣,信息太杂乱,我们能做的,就是走回自己的日常:

好好吃饭,好好休整,安抚自己,稳步前行。

到那时,生活的“不确定”或许还在,但你已不惧风雨。

曾有人质疑“向内走,安顿自己”,是对现实的逃避。

对此,许倬云解释说:

往里走是努力充实自己,拿自己的身体能用的部分、心智能用的部分,都动员出来,以备度过将来更深的难关。

我知道,这几年大家都不容易。

你负重前行了很远,吃过苦头,受过为难,已经很累很累了。

期盼的日子回来了,却远没有幻想中的惊喜。

内心的期盼或许落了空,付出的努力似乎也没带来希望。

但请相信,生活一定会向好发展,但也难免有阵痛期。

 

 

作者 | 瑾山月,来源:帆书 原樊登读书(ID:readingclub_btfx)

赞(0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