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演讲时提到过一个案例:
有个北大的学生,曾考取学院第一名的好成绩,但有天却突然陷入抑郁,多次想伤害自己。
老师和父母在发现他的心理问题后,一次又一次想将他拉回正轨。可尝试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,最后,只能让孩子退学回家休养。
而在他接待的那些孩子中,类似甚至更严重的情况其实数不胜数。
谈及这种现象,徐教授忍不住痛心疾呼:“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,最后都送到我这里来了。”
现实生活中,见过很多这样的父母:
只懂得要求孩子优秀,却从不关心他通往“优秀”的路上,到底需要承受些什么。
一味地用成绩高低来评定孩子的好坏,却忽略了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四个字:心理健康。
绳子绷得太紧会断,人的精神负重太多会垮,大人如此,孩子的世界亦是同理。
教育路上,最忌讳的就是:孩子一步步走向深渊,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。
01、养废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,就是不停地否定他
看过一个印象很深的故事。
一位牧师的儿子离家出走多年,期间从未和父母有过半点联系。
牧师觉得自己教育很失败,就去找心理咨询师求助。
咨询师听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,突然问牧师:“您诅咒儿子多久了?”
牧师感到很诧异:“诅咒?我什么时候诅咒儿子了?”
咨询师解释道:
所谓诅咒意思就是,口说和心想另一个人的不是。刚才你所说的,都是在告诉我有关你儿子的不是。
所以,您这样诅咒儿子多久了呢?
牧师恍然大悟,这才察觉到从儿子出生开始,他就一直在诅咒儿子。
面对儿子,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鼓励、肯定、表扬的话。
作家阿兰·波德顿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:
孩子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,完全受制于父母对他的评价。
长期生活在否定、冷漠、吼叫中的孩子,人生路上往往缺乏安全感,生活通常也都被黑暗所填满。
当孩子找不到自我价值,感受不到被爱时,亲子关系就会逐渐分崩离析,对自己的学习、生活、甚至生命开始自暴自弃。
心理学家华生曾提出过影响了很多家庭的“哭声免疫法”。
意思是说,当孩子哭的时候,不要过去抱他,等他停止哭泣时再过去,这样就可以培养出孩子坚强的品质。
他在养育自己的子女时,也沿用了这个道理:
避免亲吻拥抱,从不会轻易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求,把孩子当成机器一样训练。
而在这样冰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。
他的大儿子、女儿都有着严重的抑郁症,连外孙女也耳濡目染了母亲的酗酒、暴躁易怒。
家庭教育,是一场有因有果的循环,父母种下因,孩子收获果。
漫画家几米有句话一针见血:“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,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。”
“我怎么生出你这么笨的孩子?”“进步一点有什么好骄傲的?”“怎么人家不欺负其他同学,就欺负你,多想想自己的问题”.......
每一句否定,都是扔向孩子的石头,你以为的刀子嘴,就是伤孩子于无形的刀子心。
一点点刺痛着他们的神经、击垮他们的心理防线。
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,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。
但永远不要忘了:真正好的教育,离不开阳光的滋养,不能缺言语的鼓励,更少不了爱的浇灌。
02、只要求孩子“乖”,是教育最大的危险
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:
“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,长大以后普遍心理问题较多。
原因就是,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为生活主导,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,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,内心压抑、痛苦。”
事实的确如此。
有太多懂事的孩子,习惯了遇事先考虑别人的感受,却给自己积攒下无法排解的痛苦。
就像《小欢喜》里的“好孩子”乔英子,为了不辜负妈妈的付出,接受了宋倩做出的所有安排。
宋倩给她的卧室装上了玻璃窗,无时无刻不监视着她。
她热爱天文,但宋倩觉得不务正业,很少让她去天文馆。
她喜欢乐高,但宋倩觉得会影响学习,转身就没收了。
她成绩有一点下滑,宋倩就立马指责:“都考第二名了,有什么可高兴的?”
她不喜欢喝那些“补脑”的药膳,但为了不让妈妈难过,每次都硬着头皮喝下去。
因为她知道妈妈孤身一人养育自己不容易,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地讨好,成为妈妈的精神依靠。
只要表示出半点不乐意的情绪,宋倩就会又哭又闹:“你可是妈的一切,妈都是为了你好.....”
久而久之,高考的压力,妈妈的过高期望,让她患上了失眠,夜夜睡不着觉,内心到了崩溃的边缘。
她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一切,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,甚至冒出了跳桥的念头。
不到最后一刻,你永远无法想象,那个每天乖巧懂事的孩子,心里究竟藏着多大的阴霾。
尤其是成长过程中,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需求的孩子,活得是最憋屈的。
前段时间,综艺《亲爱的小课桌》中有段情节引发热议:
徐敬凯的妈妈坦言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是,让孩子没有快乐童年。
她经常斥责儿子“不够好”,认为儿子只要乖乖听话,自己就会很有成就感。
不仅指责正在读小学的徐敬凯比别人差,还嫌弃他太过幼稚,不够成熟。
傅首尔听完无奈的劝道:“你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,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。”
没想到徐妈妈立刻反驳道:“就他还独一无二?”
而在高压训练下长大的徐敬凯,对父母的确言听计从,但也失去了自信和正常的社交能力。
他不敢参与同龄人的活动,也从不展示自己的优势,也常常觉得活得不幸福。
《阳光普照》导演钟孟宏有句话说出了很多“乖孩子”的心声:
一直活在阳光普照下,是会被烫死的。每个被阳光晒得昏沉的人,都需要在阴影下躲一躲。
教育最大的危险,就是只要求孩子“乖”,却看不到孩子的诉求。
养孩子就像是养花,定期给其松松土,才能让根系更好地呼吸。
永远不要让“乖巧、听话、懂事”成为孩子心理上的枷锁,学会尊重他、爱护他,才能让孩子在未来闪闪发光。
03、真正厉害的父母,早都学会了“反内耗”
北大副教授丁延庆,从小成绩优异,被旁人称为“神童”,一路披荆斩棘,成为了北大博士生导师。
大家都以为这样的父亲一定会培养出一个学霸孩子,可事实却并非如此。
丁延庆的女儿天资普通,有时候考试还会进入班级倒数的行列。
即便如此,他也从未因此抱怨过“家教失败”,更不会逼迫女儿去满足父母的期待。
有人问他:“能否接受孩子不如你,考不上北大吗?”
他笑着回应:“必须接受,不接受能怎么样?她就这样。”
你看,真正成熟的父母,不会为了攀比消耗孩子,也不会因为无法满足期望值而折磨自己。
家庭教育中,父母拥有“松弛感”,不说3话,不忘3事,就是最大的远见——
(1)这些话千万不要对孩子讲:
别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:
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,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。
别一味否定和打击孩子:
父母的欣赏和认可,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底气。
别对着孩子不停地抱怨:
一个正能量的家庭,是培养出孩子积极乐观的前提所在。
(2)这些信号千万别不当回事:
关注情绪的波动:
青春期的孩子,心理上常常遭受着各种冲击,情绪不稳是常态。
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,帮助孩子排解负面情绪。
观察性格的变化:
当孩子从开朗活泼变得沉默寡言时,父母要懂得包容,不要指责,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,并且帮助孩子及时解决。
自我价值感低:
教会孩子跳出别人的评价体系,听从内心的选择,别被世界嘈杂的声音影响。
所谓富养孩子,最高明的方式,不是物质上的提升,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,让他充满生机,过得充实。
与其送给孩子昂贵的礼物,不如给孩子足够的信任,让他在前行路上走得坦荡且从容。
白岩松曾谈到,为人父母有三大责任:
1.成为孩子的榜样;
2.帮助孩子建立强大内在力量和外在好习惯;
3. 不惜代价帮孩子实现梦想。
教育的结果,往往都是父母奋力托举的成果,而不是过度焦虑的产物。
孩子的人生,从来不是父母的续篇,而是自己的原创。
父母要做的就是调整好心态,做好领路人,让孩子如他所是,而不是如我们所愿。
点个【赞】,与所有父母共勉。
作者 | 枳为橙,来源:中学生听书(ID:tingshu2018)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