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懂《悉达多》,才明白:什么是最好的活法

cjw123导航 2023-08-09 08:36:33 131 0条评论

德国作家赫尔曼·黑塞,被雨果称为“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个骑士。”

可是,即便浪漫如黑塞,却也曾有过巨大的心理创伤,甚至走到了自杀的边缘。

1914年,一战爆发,黑塞因发表了反战言论,从而受到全社会的排挤,巨大的心理压力几乎令他崩溃。

为了从精神危机中解脱,黑塞接受了长达300小时的精神分析治疗,但仍然无济于事。

而最终让他得以解脱的,是他自己对内心不断地探索,也就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,他创作出了名作《悉达多》

在这本书中,主人公悉达多以寻觅者的身份苦修,又以入世者的身份融入生活,最终在河边开悟。

这看似不同的身份和经历,却都有着相同的生活态度,那就是:沉浸式活法。

所谓沉浸式活法,就是专注于生活本身,认真感受生活中的每分每秒。

黑塞仿佛想通过悉达多的人生告诉大家,不做生活的旁观者,内心才能得以解脱。

01、第一种:寻觅者

小说的主人公悉达多,是高贵的婆罗门之子,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渊博的知识。

然而,悉达多却志不在此,他的目标是追求内心的圆满。

为此,他常常静坐苦思,但总是一无所获,这使他日益怅然。

在惆怅的驱使下,悉达多决定告别父母,带着好朋友乔文达辞家修行。

就这样,这位年轻的贵族舍弃了财富和地位,踏上了寻觅之旅。

俩人先是加入沙门,和沙门弟子一起修行。

他们换上粗布衣,每日只乞食一顿,然后便是学习如何克制欲望。

这种修行使他们的身体日渐消瘦,却使他们的内心更为坚韧。

为了早日获得解脱,悉达多选择主动承受修行之苦。

他们在骄阳下,忍受烈日炙烤;静立雨中,任由雨水淋湿;在荆棘丛中行走,迫使身体受伤……

这“自虐般”的生活,一过就是三年。

三年的沉浸式苦修,让他们变得坚韧,也学会了克制自身的欲望。

然而,就在乔文达对这些收获沾沾自喜时,悉达多却对这三年的苦修断然否定。

他说:“这些修行,只是一种逃避而已。”

此时的悉达多不仅没有在修行中得到解脱,反而更为困惑了。

面对茫茫前路,他也失去了方向。

这时,出现了一则流言:“世尊佛陀乔达摩现世了。”

这让陷入苦闷中的悉达多重新打起精神,他们立即前往舍卫城,准备追随佛陀。

两人且行且问,最终在祗树给孤独园中,见到了这位智慧超群的佛陀。

在听完佛陀讲法后,乔文达深受感动,认为他们苦苦寻觅的圆满就在这里。

可悉达多仍未感到满足。

经历了各种修行,聆听了许多法义,他认为法义和修行皆是虚幻,而解脱之法,或在尘世之中。

而后,乔文达皈依为佛陀的弟子,悉达多则又有了新的方向。

有句话说:“寻觅,是每个独立生命必须要走的一段路,我们唯一能做的,是与它和平相处。”

悉达多沉浸在修行中寻觅圆满,虽然未能如愿,但在修行中的感悟,让他的人生逐渐清晰起来了。

他本可以在家族的庇护下,享受繁华的生活,但他知道,安于既定轨迹,或许多了一份轻松,但终究走不出独有的精彩。

在寻觅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,才能让生命不留遗憾,让内心逐渐圆满。

每个人都有一段寻觅的岁月,那是生命力蓬勃发展的证明。

当你能够摆脱被安排的命运,敢于追寻心中的光亮,自会给灵魂腾出成长的空间。

02、第二种:入世者

一个人若要在书中探寻意义,那就必须要去逐字逐句的阅读。

同理,一个人若想在世间寻得解脱,也必须要沉浸在生活中,感受心灵的喜怒哀乐。

秉持着这个念头,悉达多开始正视眼前的世界了。

他感觉自己仿佛与世界初相逢,眼前所见尽是美好与祥和。

悉达多停止了修行,决定跟随欲望,去尘世中体验生活。

他的第一站,是和名妓迦摩罗学习爱的艺术。

迦摩罗又把悉达多引荐给了富商迦摩施瓦弥,请富商教他经商之道。

初入商海,悉达多还保持着置身事外的态度。

他不在乎生意上的盈亏,即便毫无收益,也能轻松地一笑置之。

可悉达多还是低估了欲望对人的腐蚀性。

他根本没想到,放纵欲望的人,终会被欲望所反噬。

在富商的指点下,悉达多只用了几年时间,就变得身价不菲。

他开始穿名贵的服装,坐高级的轿子,住豪华的府邸,但他再也不是曾经那个纯粹而又执着的悉达多了。

他爱上了金钱、美色、赌博和权力,凡是让人充满快感的事情,他无不乐在其中。

短短几年,悉达多已经完全堕落,变成了另一个迦摩施瓦弥。

他无论如何也没料到,欲望竟然改变了自己的内心和生活。

因此,他也偶尔心生感慨,常把过去的苦修和现在的享乐作比较,可他也分不清孰是孰非。

直到一天夜里,他做了一个梦,梦见会唱歌的知更鸟死了。

悉达多猛然惊醒,回顾这趟尘世之旅,发现自己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仿佛如这只鸟,已然不见了踪影。

他心中一片死寂,开始审视当下的生活。

他觉得:像迦摩施瓦弥这类人的生活仿佛是一场闹剧,有所体验后就该抽身离去。

若是入戏太深,快乐之后就会剩下无尽的忧伤与不幸。

现在,闹剧该结束了,他也不想再做这场闹剧的演员了。

当天夜里,悉达多就离开城市,一去不返,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。

南怀瑾曾说:“最好的修行,是在红尘中炼心。”

修行脱离了生活,心灵就缺少了触动,好比种子离开土壤,是难有成效的。

确实,假如从未沉浸在欲望中体验过情感的震荡,那么心灵就好像一滩死水,根本谈不上圆满。

在尘世这些年,悉达多虽然被欲望遮住了耳目,就连内心也变得极为闭塞。

但是,当悉达多被神秘的梦唤醒之后,他对生命又有了更深的感悟。

03、第三种:开悟者

悉达多在尘世间做了二十年欲望的奴隶,不仅身上满是恶臭,就连灵魂也染上了污秽。

他很厌恶现在的自己,不知不觉,他走到一条河边,自言自语道:“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。”

就在悉达多准备纵身一跃时,他听到了来自心底的召唤,一声“唵”,把他救了回来。

这个声音,意味着圆满,伴随着圆满之声,悉达多开始严肃地思考:

为了摆脱既定的命运,我必然经历寻觅;为了体验内心的欲望,我必然进入尘世。

或许每一条路,都是走向内心圆满的必经之路。

在思考中,悉达多明白了,正是这些经历推动着人生不断向前,正是这些体验为心灵注入了生命。

从此,他学会了接纳,他不再和命运对抗。

这时,他遇见了曾经渡他过河的船夫。

悉达多羡慕船夫的自在,于是就和船夫学起了摆渡。

此后,悉达多跟随船夫耕作、摘芭蕉,并学习制船桨和补船。

除了摆渡,其余时间,他们都静坐河边,听河水流淌的声音,有时轻微,有时喧哗。

在以河水为师的这段时间,悉达多毫无杂念地沉浸在当下,他愈加感受到内心的本自具足。

直到迦摩罗的出现,悉达多的内心才又变得心潮起伏。

原来,悉达多离开后,迦摩罗就生下了小悉达多,之后便远离风尘,皈依佛陀了。

这次听闻佛陀病危,她带着儿子去朝觐,却被河边窜出的毒蛇咬伤。

迦摩罗自知时日无多,便把儿子托付给了昔日的恋人,而后就与世长辞了。

一开始,悉达多本想让儿子跟着他修行,但儿子早已习惯了奢华的生活,对悉达多这种一贫如洗的日子极其厌恶。

一天清晨,儿子悄悄离开了他。

悉达多疯了一般地寻找,当他从野外跑到城市的那一刻,他想起了当年执意离家时的场景。

当年父亲没能留住他,今天他也留不住自己的儿子。

想到这里,他放下了执念,明白了万物皆是无常,唯有内心的爱永恒。

他原谅了所有,开始爱世上的一切:脚下的土地、头顶的天空、身边的人……

这天,他像往常一样,和船夫静坐河边,听河水中的万千声音,却听到了一种笑声。

悉达多知道,不是河水会笑,而是自身心无挂碍,才能感受到河水涌动的欢乐。

不止河水会笑,此刻,世间万物欣欣向荣,都在散发着生命的美好。

钱钟书先生说过一段话:

你喝了一杯茶,觉得很美好;洗了一件衣服觉得很美好;看到春风拂过,杨柳飘飘,觉得很美好。

不是这些东西让你美好,而是因为你心中无挂碍,所以它们才显得美好。

是啊,当你破除心头执念,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,美好便会油然而生。

放下执着心,才会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。

相反,对于不可控的人和事,若抓着不放,生活必然充满苦涩。

学会爱与接纳,才能发现,人生处处,自有繁花盛开。

04

“我唯一的事,是爱这个世界。不藐视世界,不憎恶世界和自己,怀抱爱,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。”

在小说的结尾,悉达多道出了他开悟后的智慧。

但他开悟之前的沉浸式活法,才更值得普通人学习。

悉达多沉浸在寻觅中,明白了万物皆虚幻;沉浸在尘世中,感受了喜怒哀乐;沉浸在河边,领悟了爱与接纳。

他每一次的身份转换,无一不是沉浸在前一身份中,吸收了足够多的养分之后,才有的感悟。

其实,无论何种经历,都是在全身心投入后,才能生发自身独有的智慧,人生的方向也才会随之清晰。

那些凡事总是游离于事物之外的人,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情感地激荡和心灵地成长。

人生的成长需要经历,内心的富足需要感悟,而这一切的核心就在于“沉浸”二字。

当你学会沉浸式生活,不执着地看待人生时,也终将会跳出命运的苦海,寻得内心地解脱。

 

作者 | 金晨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

赞(0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