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傅雷家书》:你的孩子,是来渡你的

cjw123导航 2024-01-29 09:43:45 147 0条评论

作者 | 尺二

来源 | 帆书樊登讲书(ID:readingclub_btfx)

网上有一则爆火的图文,名为《被逼疯的家长》。

视频用AI画出了父母和孩子眼里的对方。

当妈妈在嘶吼的时候,孩子眼里的妈妈成了怪兽。

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,妈妈的眼里孩子成了一头小猪。

佛曰:“物随心转,境由心生。”

其实妈妈还是那个妈妈,孩子还是那个孩子。

只因低层次的父母,看到的全是孩子的缺点。

而高层次的父母,却是看到孩子的需求。

01、了解孩子,看见自己

教授李玫瑾说:“孩子的行为,基本上就是父母行为的一个折射,折射出父母的水平。”

很多父母没有看到自己的问题,却反而责怪孩子。

其实孩子是何模样,父母就是何模样。

我遇到过这样一对母子。

当我跟孩子做学习咨询的时候,他永远都在东张西望。

我知道,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在听。

因为我还没说完,孩子已经在自说自话。

妈妈见状,责怪孩子不认真听讲。

可当我跟孩子妈妈沟通的时候,她自己却同样也在东张西望。

此时,孩子拉着妈妈的衣角,喊着肚子饿。

而这位妈妈则自顾自地摆弄着桌上的学习资料。

她依旧用无视的态度对待孩子。

这次偶遇,让我看到孩子从妈妈身上学习到了“无需专心”。

这位妈妈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,也不曾感受孩子的需求。

她的教育系统,只会进入恶性循环。

著名翻译家、文艺评论家傅雷先生深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。

在《傅雷家书》中,他写过一封全是提醒儿子生活细节的信件。

他提醒儿子在国外,要对人礼貌、用餐要知礼仪、与人相处要注意心态......

甚至细到手不要插大衣口袋、脱大衣要一起除去围巾、说话时手要垂直、刀叉不要掉盘下等等。

其实,这全是傅雷先生遇到过、看到过的问题。

他还怕儿子嫌弃啰嗦,特别写到:“我是你的拐杖,你有需要的时候就拄一下,不需要了就扔了就行了。”

傅雷先生敢于暴露自己的问题,也主动去了解孩子的个性。

他把自己过去的错误,当做儿子的教科书。

让自己成为儿子的镜子,而不是绊脚石。

儿子傅聪当时在国外读书,知道父亲的初心,严格遵从教导。

不让自己输了中国人的骨气,表现出国人该有的样子。

很赞同一句话:“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自己就要去做什么样的人。”

孩子就是一张白纸。

你想在这张白纸中作什么画,全在于你。

当用心去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时,你会发现,那是我们自己的问题。

也只有当我们了解自己,才能学会如何教育和纠正孩子。

学会了解孩子,看见自己,与孩子一起成长。

02、面对恐惧,改变自己

2021年有则新闻,深圳一男孩,因为做作业被妈妈骂,想滴血验亲。

去年又有则新闻,一名家长因为陪孩子做作业,气到住院。

网上也流传着各种家长陪孩子做作业被逼疯的段子。

在《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》中,75.99%的家庭因为写作业问题发生过矛盾。

不仅写作业,诸如孩子磨蹭、不收拾、玩游戏等等行为,都会引起父母的怒火。

父母们统一的反馈是:“孩子不省心,孩子惹得我情绪不稳定,孩子让我发火......”

《家庭的觉醒》中说到一个观点,让父母发火的不是孩子,是他们的恐惧。

医疗顾问利波尼斯说:“思考过去或未来,是人们对这个世界感到心烦意乱的、仅有的两种方式。”

其实父母的恐惧,来自于过去的经验,以及对未来的不可控。

当孩子有“不当”行为时,父母会不自觉地联系到自己的经历。

例如做作业时题目不会,考试就不会做。

考试做不出来,成绩就会不好。

成绩差,就会考不上理想大学。

考不上理想大学,未来就会找不到好的工作。

没有工作,就会养不活自己,不会受到尊重......

一连串的焦虑,让父母把问题灾难化,从而导致情绪爆发。

他们担心的其实是孩子的前途,却没有关注孩子此刻最重要的需求。

《傅雷家书》中有一封信是来自父亲的愧疚。

傅雷先生在年轻的时候,也经常为儿子的学习发怒。

到了40岁,他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。

他承认自己的教育失当。

傅雷认为,人格才是最主要的,知识和技术都是次要。

之前一味地将自己认为对的投射在孩子身上,那是不该。

认识到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,让孩子掌握独立且正确的人格,才是正道。

当他直面自己后,就有了《傅雷家书》中,对儿子的一段道歉。

“孩子,我虐待了你,我永远对不起你,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!”

父母往往害怕孩子跌入自己踩过的“陷阱”,担心孩子没有美好的未来。

实则,是父母自己还没从以前的困境中走出来,更没有足够能力去掌控未来。

当父母总将愤怒归因于孩子,你才发现,我们其实愤怒的是自己的无能。

也只有当我们勇敢去面对自己的不足,才能突破自我,给孩子带来希望。

学会面对恐惧,改变自己,与孩子一起走得更远。

03、学会放手,做回自己

英国广播公司有一则报道,控制欲越强的父母,培养的孩子长大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。

这项研究访问了共2000人。

调查范围覆盖青少年时期、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。

研究发现,父母的控制不仅限制孩子的独立性,还影响孩子日后的自我身份认同。

而很多父母却舍不得给孩子成长的自由,让孩子每日活在惶惶不安的控制之中。

我有一位同事,每天上班除了敷衍地做完本职工作,其余的时间就是看监控和打电话。

不能想象的是,她时刻都在监控着的,是她自己的孩子。

只要一发现孩子在家没有在看书,没有好好吃饭,没有乖乖睡午觉,她就会拿起电话开始督办。

是的,我用的是“督办”一词。

就像老板督办我们工作一样,几点几分孩子你需要去做什么。

我甚至已经听到电话那头孩子的崩溃。

而她却对我说,因为孩子身体不好,所以才要多“照顾”。

而这种没有喘息空间的“照顾”,却让她自己三天两头请病假,孩子隔三差五咳嗽发烧。

工作中她找不到方向,育儿中她找不到自己。

更是让孩子跟着她,每天活在压力之下。

《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》中,吴娟瑜老师从不同家庭教育中,探索管孩子父母的潜意识。

她提到很多不愿意放手的父母,其实是不自信、空虚与迷茫。

很多父母因为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,才用控制孩子,去保有自己的安全感。

他们总企图去改变孩子,让孩子变成自己期待的模样。

莫言说:“不要轻易去改变不可能的人和事,其实这世上你什么都无法改变,你唯一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。”

父母不愿意对孩子放手,也不愿意期待自己。

他们反而把所有期待都放在了孩子身上,以爱之名“绑架”孩子。

而傅雷先生不一样。

他给儿子的家书中,从古诗词聊到到音乐,从生活聊到到学习,从婚姻聊到育儿......

每一封都是他跟儿子的一番探讨。

又似提醒,又似询问,又似交流。

他甚至还请教过儿子音乐的问题。

亦师亦友亦父子。

这是对儿子的爱,也是对自己的爱。

不束缚儿子,也不束缚自己。

很多父母并没有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成长,让孩子无法从错误中学习。

而孩子慢慢地就无法在挫折中得到锻炼,培养不出坚强的意志。

当父母抱怨孩子软弱的时候,你才发现,其实懦弱的是我们自己。

只有当我们相信自己,才能葆有活在当下的勇气,为孩子保驾护航。

学会放手,做回自己,成为孩子的英雄。

樊登老师说:

如果你和孩子交流的过程当中,你觉得痛苦、生气,那就是做错了。你只有觉得愉快,你陪伴孩子的这种共同的成长,才是对的。

家庭不应该是伤人的,家庭应该是松弛且快乐的。

在成为父母之前,我们也没学习过。

所以,我们无须自责。

因为谁都不是天生知道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。

但真正成为父母后,却不能以没有学习过为借口去逃避问题。

我们更应该担起孩子榜样的责任,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
只因我们要为自己,也为孩子去披荆斩棘,与孩子一起开出一条松弛且自由的人生之路!

点个【赞】,与朋友们共勉。

作者 | 尺二,来源:帆书樊登讲书(ID:readingclub_btfx)。

赞(0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