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悉达多》:人生就是一场修行,认识自己,成为自己,放过自己

cjw123导航 2024-02-28 08:30:05 53 0条评论

赫尔曼·黑塞,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,他不仅是一位作家,也是一位漂泊、孤独、隐逸的诗人。

其作品以注重探讨人的精神成长与自我发现之路为核心,读来像一个人孤独时与自我的对话。

经由这样的对话,我们往往能够触及灵魂深处最本真的东西,在不断探索中,获得内在的平静。

沉浸于黑塞的文字,我时常有一种灵魂被放逐的感觉,好像自己也在跟随作品中的人物,去满世界流浪,最后带着一身疲惫归来。

归来还是自己,却已然是另一个自己。

我们终其一生,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,而不断奔忙,从熟悉的地方出走,带着对未知的好奇流浪、探索,也正是每一次义无反顾的出走、选择与经历,塑造了并成就了当下的自己。

本期分享一本黑塞的小说《悉达多》

作为黑塞最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,《悉达多》讲述了婆罗门之子悉达多起起落落的一生,从少年时背离父母的旨意出走,去寻找自己真正想走的路,到途中被欲望裹挟着前行,迷失自己,再到意识的觉醒,找到自己,并成为自己的摆渡人。

或许,悉达多的一生,也是我们普通人一生的缩影。

读完《悉达多》洞悟了,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,认识自己,成为自己,终究,也要学会放过自己。

这一生匆匆忙忙,我们都是自己的摆渡人。

悉达多是一位印度婆罗门的儿子,他自幼聪颖好学,求知若渴,意气风发,曾一度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。

父母也对他寄予厚望,满怀信心地认为,他有望成为一名伟大的智者和祭司。

每当他出现在印度婆罗门的街巷,他的英俊气质,总能打动年轻婆罗门姑娘的芳心。

同为婆罗门之子的果文达,是悉达多最好的伙伴,也对悉达多十分崇拜,喜欢他清澈的眸子、悦耳的嗓音,喜欢他得体的言行举止、他坚强的意志、他超然的思想,以及他崇高的使命感。

果文达甘愿追随这个众星捧月而又出类拔萃的人,既做他的同伴、他的仆人,也做他的护卫、他的影子。

悉达多如此被众人喜欢,也带给大家许多快乐,而他自己却并不快乐。

他和好友果文达一起练习沉思冥想,读经斋戒的技艺,但是他内心既不满足,也不安宁,反而内心的惆怅一日比一日繁重。

他感觉父亲的爱、母亲的爱、朋友果文达的爱,都无法带给他真正的快乐和满足。

即便智慧的婆罗门将最好的知识传授给他,也未能让他内心感到平静喜悦。

向神灵的献祭和祈祷,更不能治愈他精神的焦渴,消除他内心的恐惧。

纵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,悉达多内心,仍然是痛苦的。

他质疑一切,不愿接受被安排好的一眼望到头的人生,一如年少时,我们也曾叛逆过,怀疑过,学校的教育,父母的管束,挣扎着想逃离,想获得真正的自由,对未知充满期待。

外界的期许和评判,都是别人的标准,谁也无法用他人的准神来丈量自己的人生。我们终究要找到自己内心的准则与信念,坚定地走下去。

内心深处,那个坚不可摧的信仰究竟是什么?是否还有别的路径可抵达自我,但自我又在哪里呢?

成为自己这件事,刻不容缓。

悉达多带着无数困惑,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旅。

他对好友果文达说:“果文达,我们到菩提树下修习禅定吧。”

于是他们走到菩提树下,各自坐下来。悉达多准备好之后,开始喃喃默诵:

“唵为弓,灵为箭,梵乃箭之靶,当不懈地射中它。”

直到夜幕降临,悉达多仍沉浸在冥想中,眼睛凝视着遥远的目标,那一刻,时间仿佛为他而静止。

彼时,三位沙门经过悉达多所在的城邑。他们是去朝圣的苦行者,他们瘦削、面容憔悴,长期在阳光下暴晒的身体黝黑,身上沾满尘埃和血迹。

他们看似孤独、绝尘,与世界为敌。他们带着一种无声的激情、不惜一切去献身的执着和坚定。

悉达多被他们所感染,冥想结束后,他对果文达说:

“明日一早,我的朋友,悉达多将加入沙门的行列。他将成为一名沙门。”

果文达感到十分震惊,他知道,悉达多已下定决心。时候到了,悉达多要去走自己的路了。

他的命运即将发生转折,不仅是悉达多的,也是他果文达的命运。因为他必将追随悉达多而去。

悉达多为了说服父亲,允许自己加入苦行者的行列,成为一名沙门,他在父亲的门前站了整整一夜。宁愿死,也不愿服从他的父亲。

第二天,当第一缕晨光照进屋舍。几乎一夜未眠的婆罗门看见悉达多的双膝轻微颤栗,而目光却依然专注于远方。

父亲意识到,开弓没有回头箭,他留不住儿子,因为他的心早已离开家,离开他,去了远方。

父亲于是成全了悉达多。

告别了父亲母亲,当天晚上,悉达多同果文达一起,追上了那三位沙门,加入了他们的行列。

沙门的苦行之旅就此开启了。

修行路上的悉达多,斋戒近一个月,让他变得日渐瘦削,而他的双目依然闪烁着梦幻的光芒。

一路上遇见形形色色的人,商贩经商,君侯外出狩猎,服丧者哀嚎,娼妓出卖色相,医生救治病人,祭司定夺播种之日,情侣们相互爱抚,母亲们哺乳……然而眼前的纷纷扰扰,都让悉达多感到不屑。

在他看来,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充满欺骗性,一切欲望、幸福和优美都是虚幻的,苦涩的。

人人为某种欲望而活着,生活即折磨。

而他当时所追求的,是彻底堕入空无。没有渴慕,没有愿望,没有梦想。无喜无悲。

他跟随一位沙门长老,遵从沙门戒律,修习克己及禅定。在修习过程中,悉达多不断压制“我”,摆脱“我”,遁入虚无中。

然而,新的渴望如一场轮回,总是会重新被觉察到。

他越是压制内在的渴望,就不断有新的渴望回归。

他不断舍弃“我”,又不断重归于“我”。

他感觉,所谓的休习与禅定,似乎不过是对生命的虚无与痛苦的暂时麻醉,距离真正的开悟与解脱,还十分遥远。

悉达多看到他们所敬仰追随的沙门师傅,每日虔诚地修习、斋戒、禅定,他已六十岁,依然没有证悟涅槃。

他对好友说:

哦,果文达,我想,可能所有沙门都无法证悟涅槃。我们只寻得安慰、麻醉,我们只学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戏。我们根本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。

在他内心,永远有一种不满足,他渴慕知识,充满疑惑,然而,修习禅定,忍受焦渴,在他看来,仍是一种浪费时间。

他也隐约感觉到,洽洽是是当前的求知欲和修行,阻碍了他的得道之路。

生命中,有时候执念于什么,就被什么所困。带着清醒的觉知,时常跳出来看,才能看得清楚。

悉达多心存信念,但又时刻保持清醒,他相信的同时,也带着质疑与批判。而朋友果文达,则选择了全然相信,虔诚追随。

这其中并无什么对错。

每个人一生,都在寻找自己心中想要坚守的“道”。有时候自以为找到了,后来却发现,那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。

果文达想要说服悉达多,他默诵奥义书中的诗行:

“以深思之精神,纯粹之精神,沉浸于阿特曼中之人,胸中之极乐难以言表。”

悉达多则垂手伫立着,陷入沉思:

“还剩下什么?什么能彰显神圣?什么能留下来?什么能经受考验?他摇了摇头。”

彼时,两位青年离开家乡,追随沙门苦修三年以后,偶然得知世尊佛陀乔达摩出现了。

传闻乔达摩已战胜尘世疾苦,止息转生之轮。他云游四海,传经授业,弟子众多。

他一无财产,二无家室,是一位明贤智慧、身披僧衣的苦行者,一位得道之人。婆罗门和君侯们都顶礼膜拜他,皈依为他的弟子。

但对乔达摩的传言褒贬不一,也有说他不过是位自命不凡的骗术士,曾奢靡度日,蔑视献祭,不学无术,并非潜心修行、清心寡欲之人。

有争议的声音越多,这样的传闻越是美且散发着某种魔力。

关于乔达摩的消息也传入了沙门的耳中,悉达多早就对沙门的法义和修习感到怀疑和厌倦,果文达满心期待能一睹佛陀尊容。

仿佛冥冥之中有某种力量在召唤,于是,二人相约一起去见见这位传奇人物乔达摩,并一起聆听佛陀宣法。

沙门长老得知两位青年离开的想法后,大发雷霆,悉达多用他从沙门那里学到的法术对长老施法。

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长老最后在悉达多的法力驱使下,不得不放他们离开。

前行途中,果文达对悉达多说:

哦,悉达多,你在沙门那里学到的东西比我知道的还要多。向一位沙门长老施展法术并非易事,可以说非常难。真的,如果你再留在那里一阵,你很快就能学会在水面行走。

在水面行走并不是我的追求。

还是让那些沙门老朽为这些把戏沾沾自喜吧!

人这一生,就是不断选择与舍弃的过程,永远有一个更高于自己当前状态的追求。

就如同眼前有一座山,你攀登与否,它就在那里,每当你开始仰望,就充满力量。

你知道,自己或早或晚,都会离那座山更近一些,不为登顶,只为体验沿途的乐趣,让生命多些历练,多些厚重的质地。

两位青年沙门,一路探寻,入了舍卫城。在这里,佛陀的信徒们络绎不绝。

悉达多终于见到了佛陀,他身穿黄色长袍,手持钵盂,默默地行走着。他面容平静,不悲不喜,而内心却似乎在默默微笑。

他与一众僧侣穿着同样的衣服,迈着同样的步伐,而体态与目光却全然不同。

他朴素无华,但那份独特的气质却格外引人注目。

他安然低垂的目光,安静摆动的双臂甚至每根手指,似乎都透着和平圆满、无欲无求。

他如此缄默,平静,仿佛只剩下从容且柔和的呼吸。

这样一个周身充盈着光明与和平的人,更加激发了果文达的好奇心。他迫不及待,想要聆听这位世尊的讲义。

而悉达多对此则并不太多好奇,他不相信讲义能够带给他新知。

但是通过细心观察,悉达多还是对眼前这个人充满崇敬及爱慕。佛陀成为一个神圣般的存在,他的每根手指,似乎都散发着真理。

他们一路追随佛陀的身影,看他默默进城,看他回来,看他手捧尚且连一只鸟都无法满足的斋饭,看他隐没在杧果树的阴影里。

傍晚十分,终于可以聆听佛陀讲义了,乔达摩的声音完美、平静、安宁,柔和,坚定。

乔达摩向众人讲述苦谛、集谛和灭谛,讲苦之缘起及其灭往何处,讲述人生实苦,跟随陀佛的讲义可得脱离苦海。

果文达听完讲义之后,深受感动,他祈求加入僧众并被接纳,他选择了追随佛陀。

悉达多则带着最真挚的愿望祝福了朋友:“愿你将这条路走到底,愿你寻得解脱!”

他们相拥,分别。

果文达在过去曾一度追随他的朋友悉达多,如今,他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,而悉达多,也将带着他的追求,继续去探索自己想走的路。

当他沉思前行,恰好遇见了乔达摩。

悉达多恭敬地向世尊问好,并坦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,对于众人坚定信奉的真理,他却发现,完美的讲义其中也存在漏洞。

他坚信,乔达摩是通过“探索,求道,深观,禅修,通过认知,彻悟而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”,法义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别人的命运,没有人能通过法义直接得到解脱。

虽说,世尊佛陀的法义多教人诸善奉行,诸恶莫作。

但在悉达多看来,明晰又可敬的法义中,并不包含世尊独立证悟的历程,那个他独自超越众生的秘密,在法义中并未体现出来。

他不愿追随乔达摩,但聆听其法义时的思考,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。

“他要继续他的求道之路——并非去寻找更好的法义,更好的法义并不存在——而是为摆脱所有圣贤及法义,独自去实现他的目标,或者去幻灭。”

他对乔达摩说:“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!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须做出判断。我必须选择,必须放弃。”

每个人,都是自己生命的第一责任人。

智者可以引导我们前行,但并不能帮助我们做决定。

没有人可以单单凭借某种法义,吸收某种教条就抵达目标。

没有历练,真正的成长其实无从发生,或者,即便发生了, 也是不接地气的。

如果你想过上某种自己想要的生活,那就势必要有自己的判断,自己的选择,而不是人云亦云,盲目从众。

所以就有了黑塞在《悉达多》中那句振聋发聩的启示:

“知识可以传递,但智慧不能。”

告别乔达摩,悉达多再次踏上探索之旅。

他心想:

我见到一个人。一个唯一令我垂青之人。他人断不会再令我垂青,再无他人。也再无法义能吸引我,因为连这人的法义也并未令我屈臣。

灵魂,是最不能从众的地方,因为你即便可以在世人面前蒙混过关,却终究骗不到自己。

有些路注定是孤独的,孤独的人走的路,注定是少有人走的路,但是这条路上,你将拥有独特的经历,带着清醒的觉知认知自己,成为自己。

生命中独一无二的体验,使你之所以成为你。

自此,悉达多彻底将过往的一切抛诸身后,他感觉一同被放弃的,还有他拜师求教的愿望,他的青春。

他告别了生命中最后一位老师,告别了教条,开始从生活本身去探寻生命的意义。

最神圣的佛陀的教义,也无法挽留他,令他折服。

而他一路思索,自问最初追随沙门学习的初心为何?他学到了很多,什么是自己所不能学到的?

答案却是——“我”。

自我,是让一个人有别于别人的东西,但我们对于自我,其实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。

自我如谜,我们一生都在破译谜底,很多时候却发现一无所获。正如悉达多此刻的迷惘。

一直以来,他总想战胜自我、摆脱自我,却发现总是回到自我。

而在探寻路上不停地思索,让他有了某种意识的觉醒,他决定拜自己为师——认识自己,认识神秘的悉达多。

当一个人真正爱自己,他就会更加爱这个世界。

看得见自己内在的丰富,眼里的世界也会是越发丰富多彩的。

他环视四周,宛如与世界初逢。世界是美的,绚烂的;世界是奇异的,神秘的!这儿是湛蓝,这儿是灿黄,那儿是艳绿。

高天河流飘逸,森林山峦高耸。一切都是美的。一切都充满秘密和魔力。而置身其中的他,悉达多,这个苏醒之人,正走向他自己。

悉达多突然发现,过去的自己曾多么迟钝和麻木,而此刻,他无所在又无所不在。

他说:“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,它们就在事物当中,在一切事物当中。”

觉醒的悉达多,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清醒,却又比任何时候都孤独,世界隐匿于他的周围,他却孤单伫立如同天际孤星。

其实孤独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,一个人不能与内在的孤独和谐相处。

对于每个个体而言,可能一生都将与分裂的自我做斗争,在积极寻求本真自我的过程中,力图实现自我的和谐、实现人性神性的统一、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。

而在黑塞作品中,这些分裂体现得尤为明显。

无论是《德米安》中的德米安和克莱尔,还是《荒原狼》中的荒原狼,或是这本《悉达多》中的悉达多,主人公都在遵从本心,去探索一条自己真正想走的路,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

现实中,如果你与众不同,你就会听到很多反对的声音,但是从众又会压抑内心的向往,如果一生不能遵从本心,那是很痛苦的。

从分裂中,人会尝试慢慢找到一种平衡,与自我的平衡,与外界的平衡,直到有一天,内心真正变得宁静喜悦。

很多人去读黑塞,读着读着,看到自己的影子,读完之后,得到了某种精神的共鸣,放下一些内耗和痛苦。

这也许,也是作者黑塞留给世人最好的礼物——书籍本身,不能传授某种智慧,但如若你带着清醒的觉知,去感受,去经历,智慧是可能存在的,人的改变是可能发生的。

悉达多摆脱了教义的束缚,遵从本心之后,仿佛获得了一种自由。他获得自由的双眼,好奇地、天真质朴地打量着这个世界。

路上的一切都鲜活有趣,美好,都蕴藏着新知。

他看见月亮、星辰、小溪、森林、岩石、山羊和金龟子,花朵和蝴蝶……

万物无一不美,无一不可爱。

“当人单纯、觉醒,不疑专注地穿行于人间,世界何其隽美又妩媚!”

过去这一切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,而他却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

如今,仿佛重新活过一次一样。

是的,觉醒之后,宛若新生。

悉达多继续在路上行走,不久,便遇到一个船夫,悉达多请求船夫帮他渡河,却无任何报偿可付。

船夫道:“一条河可以教会人许多东西。”“我并未期待你的报酬,也不要礼物。你下次再送我礼物。”

“你相信我会再来?”悉达多好奇地问。

“准会。这也是我跟河水学到的:一切都会重来!你也是,沙门。你会再来。祝福你!你的友谊就是对我的犒赏。愿你在祭奉诸神时想到我。”

告别船夫,悉达多为自己一路遇到的人们的友善感到欣慰,心怀感激。

随着意识的觉醒,悉达多身体的欲望也被唤醒。他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内在的渴望和涌动的性欲。

在森林里待太久,他开始向往生活在世人中。

悉达多在城郊遇见一位城中名妓伽摩罗,他被她的美丽所打动,他渴望与她交谈,于是便听从内心的声音,怀揣一个目标追随她进城。

悉达多以诗和一份赤子之心,打动了伽摩罗,从伽摩罗那里,悉达多学会了欢爱之事,也学会了如何打理自己,如何通过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。

这也是每个世俗之人都避免不了的,我们必须先去做会做的事情,赚得钱财、鞋子和衣裳,保障生活,再去得到自己想要的。

想要什么,就得为之付出努力,付出代价。

“人人都付出他拥有的。武士付出力气,商人付出货物,教师付出学问,农民付出稻谷,渔民付出鱼蟹。”

一技之长是立足之本,也是生活的尊严和底气。

当被问及,假如你一无所有,你会付出什么?

悉达多回复最多的只有一句:“我会思考。我会等待。我会斋戒。”

他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坦荡,也找到了自己在尘世得以生活的方式。然而内在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。

欲望有时候会让人迷失自我,想要的东西越多,就很容易成为欲望的奴隶,受其束缚。

不久,悉达多就与世俗之人别无二致,他与迦罗摩缠绵,也开始学习经商之道,身上充斥着欲望与铜臭之气。

他品尝了财富、淫乐与权力的滋味,却开始对这一切感到厌倦。

他内心知道,自己终究还是一个沙门。一直以来,指引他生活的,仍是思考、等待和斋戒的技艺。

他从尘世中体验了很多,学到很多,可世界于他而言,依然是陌生的。

他感觉一些富人常见的面貌渐次显现在他脸上:焦躁、涣散、无情、贪而不足、饱食无度。

日复一日,他感觉自己的灵魂变得浑浊、沉重、倦怠、枯萎……

用黑塞的原话说:

像一件新衣随时光变旧,失去往日华美的色彩,出现斑驳,褶皱,衣边磨碎,四处破损,抽丝。

他曾经最蔑视的东西,反而到头来攫住了他,俘获了他,困住了他。

而如今这一切,又重新成为重重的枷锁,生命像一场荒诞的轮回。

他感觉自己的生命在下沉。

这时候,内在的意识再次觉醒,悉达多不允许自己就此沉沦下去。于是,他告别了伽摩罗,告别过往,重新踏上征途。

悉达多离开后,伽摩罗才发现,与悉达多最后的交欢,她孕育了他们的孩子。

悉达多曾经从林中走向那座城邑,如今,他从城邑中出来,再次回到林中。

他发觉世上再没什么能诱惑他,愉悦他,困住他。可光是回顾前半生,却足以使人绝望。

年轻时,他从乔达摩的舍卫城中来,有位船夫曾在此渡他过岸。如今,他又再次抵达河畔,并未看见船夫的身影。

唯有河水印照着他的脸,也印照着他的灵魂。

他感到蚀骨的绝望,他渴求彻底忘掉自己,得到安宁,他甚至想到了死。

后来,悉达多喃喃自语着一个“唵”,在椰子树下疲惫睡去。

醒来之后,也仿佛又重获新生。

曾经的好友果文达一直默默守候他醒来。

世事无常,多年的好友重逢,悉达多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,他坦言自己曾荒淫俗气,而后,成为什么样的人,自己也无从知晓。

像儿时曾离家一样,他再次变得一无所有,一无所能,他感觉自己的人生走了下坡路。

而眼前那条他想要溺亡的河,河水也一路欢歌着不断下行。

他回顾着自己的一生,内心五味杂陈。

没有人一生不犯错,没有人的生命里没有遗憾和悔恨。

正如黑塞在《悉达多》中写道:

为重新成为孩子,为从头再来,我必须变蠢、习恶、犯错。必须经历厌恶、失望、痛苦。

可我的心赞许我走这条路,我的眼睛为此欢笑。

为收获恩宠,重新听见“唵”,为再次酣睡,适时醒来,我必须走投无路,堕入深渊,直至动了愚蠢的轻生之念。

为了重新找到内在的阿特曼,我必须先成为愚人。

悉达多在一次次叩问灵魂时,在一遍遍忏悔中,重获了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力量。

旧的悉达多已经随河水溺亡,新的悉达多却深爱着湍流。

那条没有让他溺亡的河流,让他找到某种归宿,他决定就留在河边。

当年,他经由那条河步入俗世,而今,凝视着湍急的河水,河水接纳了他,包容了他,一如当年那位船夫的友善、温和。

赫拉克利特曾说,“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”。

悉达多面对的仍是那条河,可其中的河水郁郁流淌,每时每刻都在更新。

流水不腐。

悉达多再次遇见了当年的船夫,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来历和生活,讲述了他的绝望。

船夫并没有教给悉达多什么,但仅仅是倾听,就让悉达多内心得到了许多宽慰。

当悉达多诚挚地感谢船夫,船夫却微笑着道:

“我跟河水学会倾听,你也该跟它学。河水无所不知,求教河水你可学会一切。”

自此,悉达多便成了一位摆渡人,他摆渡的第一个人,是他自己。

他学习摇橹、渡船、补船、编篓,渡口无事的时候,也去稻田耕作。无论学什么、做什么,都兴致盎然。

许久后,乔达摩逝世,在众多前去朝圣者中,也有迦摩罗和悉达多的身影。迦摩罗彼时衣着朴素,身旁牵引着的,是小悉达多。

然而迦摩罗在渡船过程中,不幸被毒蛇所伤,不久也离开人世。

小悉达多呢,从小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,桀骜不驯,并不能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父亲,也不习惯父亲这里的生活。

悉达多又念及小悉达多尚且年幼,不忍放他离开。

在如何与自己孩子好好相处这件事上,成为他生命中新的难题。

悉达多无论如何关心、隐忍,都不能换来孩子一丝一毫地理解,他任性,发脾气,离家出走,令悉达多束手无策。

也是这时候,船夫再次点醒他,帮他解开困惑,他建议悉达多去听听河水的声音。

悉达多也最终明白了,对孩子的爱,并非以爱之名的束缚,也非以善和爱令孩子羞愧为难,而是让孩子回到孩子的世界,回到他所喜欢的生活中去。

再强大的父亲,也不能庇护孩子一生,也不能替孩子做决定,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。

小悉达多离开后,悉达多未能寻见,他感觉自己内心裂开一道伤口,但他明白,他不能用爱去牵绊他,真正的爱,其实是一种成全。

经由儿子,悉达多也理解了当年的父亲,曾经父亲为他受苦,如今自己为儿子受苦,人生如同一场宿命般的轮回。

世事变迁,人生无常,而河水沉默不语,只是继续流淌,日日更新。

这之后,悉达多变得更坦然,更从容,也更慈悲,他学会了理解,学会了宽恕,放过了自己,也获得了灵魂的救赎。

悉达多没有成为另一个世尊乔达摩,但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。

他说:

知识可以分享,智慧无法分享,它可以被发现,被体验。智慧令人安详,智慧创造奇迹,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。

我们的一生,何尝不是如此,年轻时无所顾忌,一心想要追寻自由,想从禁锢中解脱出去。

后来,我们不断试错,在经历中受挫、觉醒、成长。

我们带着遗憾,悔恨,痛苦过,绝望过,又挣扎着求生。

再回首,倘若没有那些过往经历,人生也是苍白的,空洞的。

所以,人生在世,不怕跌倒,跌倒后,能及时觉察,从失误中再度爬起来,就是勇士。

这样的人,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。

人这一辈子,就是一场修行,认识自己,成为自己,最终,也要放过自己。

如此,也算得上不虚此行。

作者 | 不有趣灵魂,来源:玩你自己(ID:Gosoul624)

赞(0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