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中有一句经典名言
“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。”
意思是
秋天体内湿气过重
冬天就容易引发咳嗽等疾病
因此,秋天不仅是润燥的季节
更是祛湿的关键时期
身体困重、大便稀溏、舌苔厚腻、关节疼痛
4个信号帮你识别湿气
快停下这些“加湿”行为
秋季更需要祛湿
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。
外湿主要是由外界环境中的暑湿引起的,而内湿则多由体内运化水湿的能力不足所致,可能是先天脾胃不足或后天饮食不当造成的。
【4个信号帮你识别湿气】
● 身体困重:感觉全身乏力,双下肢发沉。
● 大便稀溏:大便黏,容易粘马桶。
● 舌苔厚腻:舌体胖大有齿痕,舌苔白腻或黄腻。
● 关节疼痛:特别是在寒冷的环境中,容易出现关节不适。
这4个习惯是身体的“加湿器”
● 久坐不动
运动少的人,常会出现身体沉重、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。越是不爱运动,体内瘀积的湿气就会越多。
● 常熬夜
中医认为,人卧则血归于肝,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,肝脏也得不到休息。身体就容易出现头昏脑涨、眼睛干涩胀痛等肝胆湿热的症状。
● 偏好肥甘厚味
肥甘厚味是指辛辣油腻、甜腻的精细食物,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。中医认为,过食油腻食物会伤害脾胃,降低运化能力,从而助长湿气生成,凝滞体内。
● 贪食生冷
从内生湿邪的角度讲,贪食生冷、油腻、酒饮及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湿。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变差,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,湿气在体内累积。
注意:不爱动,再加上本来就消化不良的朋友要注意了,酸奶对您来说可能也是身体的“加湿器”。
秋冬祛湿茶
功效:
这款祛湿茶不仅能帮助祛湿,还能兼顾养阴补肾,非常适合秋冬季节饮用。
材料:
芡实 3~5克、五指毛桃 3~5克、麦冬 3~5克。
做法:
将上述药材放入养生壶中,加水500~1000毫升,煮沸后继续煮15分钟。当茶饮用,可反复冲泡,每天饮用。
注意:
芡实具有收涩作用,大便干结、小便短赤者应减量或避免使用。
穴位贴敷来祛湿
推荐使用神阙穴贴敷法:神阙穴具有温阳健脾、强壮身体的作用,贴敷药物可以帮助驱散体内寒湿。
材料:
肉桂、艾叶、花椒。
做法:
将上述药材等量磨成粉,用香油或水调成糊状,抹在纱布上。
贴敷于肚脐,用胶布固定。
建议在睡觉时贴敷,早上取下。
注意:
易过敏人群不宜使用。
【小贴士】
运动后微微出汗可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,促进湿气排出。
建议网友们平时动起来,推荐跑步、健走、游泳等有氧运动,还可以每天练习八段锦,适当排汗可加速机体“排湿”。
小心外湿
● 洗澡后,要及时、充分擦干身体,包括脚。还要及时吹干头发,头发还湿着时不要直接入睡。
● 只是洗脚也要及时把脚擦干,避免湿气侵入身体。
● 下雨天减少外出,淋雨后要及时更换衣物,鞋子湿了要及时更换,同时要将湿了的鞋子充分晾晒。
● 注意保持房间干燥,如果室外湿气也比较重,可打开风扇、空调等,让房间里的空气流通起来。
● 劳动、休息时要尽量避开水湿之处,尤其是老年人,在外走累了,也尽量别坐潮湿的木椅、木凳等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