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老家的房子千万别卖?看完你就懂了

cjw123导航 2023-02-28 09:10:28 266 0条评论

家乡,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,也是最终的归途。

我们一生兜兜转转,无论如何调整航向,冥冥中总会回到家乡的方向。

倦鸟归林,鱼翔浅底,都是生命对家乡的渴望。

落叶归根,人归故乡,都是生命对归宿的向往。

而老家的房,就是我们归途中,最温暖的避风港。

01、老家有套房,父母有所依.

梁实秋说:

“其实一个人远离家乡,无论是由于任何缘故,日久必有一股乡愁。”

年轻时,不以为然。

一心向往着北上广的繁华与便利,想要在这里扎根、安家。

不懂为什么子女去了大城市,父母还要留守在老家。

看到过这样一段视频。

博主是生在大山里的孩子,为了走出大山,努力学习和工作。

终于带着父母定居北京,旅居马来西亚,又到世界各地去旅行。

可无论到了哪个地方,父母的嘴里,始终念叨着“老家”。

他们心里怎么也放不下,乡间的玉米、山里的蘑菇,和闲话家常的老乡。

当带着父母踏上归途时,他们满心满眼都是笑意,才明白,在父母心里家乡的无可代替。

对父母来说,大城市的生活拥挤又喧闹,一切都要重新学习与融入。

出门要学习如何使用地图导航,办事前要再三确认流程,邻里最多是点头之交,说话的分寸要时刻放在心上。

人来人往,甚至会让他们感到仓促和不安。

但在家乡不一样,一草一木都见证着他们的过往,空气和泥土里藏着他们一生的记忆。

他们熟悉那里的每一处街道,邻里、同事、亲戚,是他们几十年生活,积累下的关系网,办事知道该找谁帮忙,哪怕有点误会,三言两语也能把话说开。

他们当然希望有子女在身旁,但也向往“安居老家,远离尘世繁华,忙时修篱种花,闲时小酒清茶”的恣意生活。

老家的房子,是最能让父母踏实舒适的地方。

02、老家有套房,亲情可延续

小时候,听《常回家看看》,总觉得歌词有点矫情、有点肉麻。

可长大了才发现,那就是家人之间,最简单的期盼。

春节前,办公室里都在讨论着,三年了,今年终于可以安心回家。

小张却叹了口气说:“我不回了,家人都散了。”

她和我一样,都是生在四五线小城,因为读书、工作来到北京。

我们这代人,大多都是独生子女,小时候天天和堂兄弟、表姐妹黏在一起。

在我们看来,那就是家人。

可后来,她的兄弟姐妹们,随着上学、工作,天各一方。

长辈们陆续卖了老家的房,有的是为了支持子女,在一二线城市买房;有的是因为子女已经成家生子,搬去身边照顾帮忙。

过去家里老人在,逢年过节总还是要回去的。

可如今,老人不在了,家里的房子也卖了,没了念想,也没了落脚的地方,好像就没了回家的理由。

亲戚间平时最多打个电话,慢慢地,电话里变得陌生和客套起来,时间久了,亲情也就淡了。

老家的房,就像家里的老人一样,让飘散在五湖四海的孩子们,有了牵挂和期盼。

无论走了多远,只要家还在,就知道还有人在等你归来。

哪怕有一天家里的老人不在了,童年的回忆,成长的酸涩与欣喜,曾经的彼此陪伴,吵闹或欢笑,都还是能被这间房子唤起。

亲人还能在这里团聚,亲情还能在这里得以延续。

03、老家有套房,我心有归处

作家荠麦青青说:

“生命的所有皈依,也许最终不过是:此心归处是吾乡。”

家乡,是那个我们年轻时想要逃离的地方。

却在火车渐行渐远时,成了心底里最柔软的存在。

异地求学、打拼时,遇见同乡,总是没来由地,生出一股亲切感。

漂泊在外,即使不能回到家乡,哪怕只是尝一口家乡的味道,听一句地道的乡音,都能直抵人心,让我们瞬间被治愈。

导演贾樟柯,年少时拼命逃离故乡,可成年后,他所有电影的语境都选择故乡。

曾有一年,他的生活变得茫然,电影变得无力,少年时有过的颓废感又袭上心头,便跑回到家乡寻求慰藉。

45岁时,他把家搬回故乡,采访中他说:“这是回到出发的地方,重新去理解生活,理解自己。”

诚然,当我们想要回归自己,回归内心,最好的归处就是家乡。

因为家乡,清楚地知道我们来时的模样。

在这里,你根本不必费力伪装。

在家乡,总有那样一处地方,不关心你如今混成了什么模样,只在意你的生活是否幸福如常。

如果哪天觉得生活迷茫,找不到方向,别急着沮丧。

抓起行囊,奔回老家,回到那个生命开始的地方。

为梦狂奔的路上,风急雨骤,孤夜寂寥。

但回头看,只要老家的房还在,心里便有了底气,心灵也便有了归处。

家乡是我们人生的来处,也终将成为生命的归途。

有家的牵挂,无论人飘到多远,总要归来。

有家的羁绊,即便亲人四散天涯,也总能团聚。

有家的支撑,在外漂泊的心,也终能得以安放。

当你出走半生,于远方归来,最幸福的莫过于,老家的房仍能为你发出一丝光亮。

作者 | 江渚,读书写字用心生活。

赞(0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