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双城记》:人越柔软,越有力量

cjw123导航 2023-08-13 07:33:15 148 0条评论

200多年前,法国爆发史无前例的大革命。

底层群众揭竿而起,击垮王朝的统治,把贵族推落云端。

民众推翻压迫,本是件好事。

只是到最后,反击变成暴力,热血变成狂欢,杀红了眼的人们,在巴黎掀起一场更为可怖的屠戮。

有些人,即使从未作恶,也被送上断头台,成为仇恨的祭品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了小说《双城记》。

“双城”,指的是战时的巴黎和伦敦。

彼时战火愈演愈烈,身处动荡的小人物,也在时代里留下了难忘的剪影。

正如狄更斯在书的开头所说:

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;

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,也是一个愚蠢的年代;

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,也是一个怀疑的时期。

书里的人物,有人在苦难中和解,有人在暴乱中迷失,也有人为爱和理想,献祭了生命。

每个人,都在各自的选择下,被命运洪流推往不同的终点,让观者一边唏嘘,一边震撼。

穿越命运的荆棘丛,或许我们都曾疑惑,到底怎么做,才能放下内心的恨与怨,拥抱更光明的人生?

或许看完《双城记》,你会找到答案。

01、强者看开,越豁达,越从容

1757年的一个月夜,马内特医生在出诊路上,突然被一驾马车拦下。

车上走下两个侯爵,他们胁迫马内特上了车,把他带进了侯爵府。

原来,两人刚对一对贫苦的农民姐弟,进行了非人的虐待。

因为不想闹出人命,所以他们希望马内特医生,能够救活两姐弟。

然而,马内特赶到时,姐弟俩已经奄奄一息,他全力救治,依然回天乏术。

或许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农民弟弟在临死前,向马内特控诉了侯爵的暴行。

马内特义愤填膺,回家后,他写了一封信,打算告发侯爵兄弟。

没想到信刚寄出去,就被侯爵兄弟发现了。

为了防止马内特走漏口风,兄弟俩把他诬陷进了巴士底狱。

这一关,就是18年。

在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里,马内特的身心受到极度摧残,精神逐渐失常。

女儿露西找到他时,他已经无法与人正常交流,甚至把狱卒的代号,当成自己的名字。

5年过去,马内特才在露西的照顾下,康复过来。

可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戏剧化。

露西和一个叫达尔奈的青年相爱了,达尔奈向马内特坦承,自己是当初侯爵的后裔。

马内特想起侯爵兄弟自己的迫害和凌辱,内心几近崩溃。

可是,达尔奈真的像他的父辈一般十恶不赦吗?

通过与达尔奈的相处,马内特了解到,眼前的青年品行正直,为人诚恳。

他甚至为了摆脱侯爵身份,放弃了家族的财产继承权。

前辈罪行累累,不代表后辈也要戴着偏见的枷锁,行役于世。

经过再三思考,马内特决定放下私人恩怨,同意露西嫁给达尔奈。

从此,他的身边少了个仇人,多了个敬重他的女婿。

时逢法国大革命爆发,不久,达尔奈因为家族的罪行,被投入死牢。

得知消息,马内特三番两次,为他出庭辩护。

上天有眼,达尔奈最终逃过一劫,马内特医生也用爱,成全了女儿的幸福。

诗人鲁米曾感慨:

“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。”

行走世间,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痛楚。

沉浸在过去的阴影里,只会深陷在痛苦中,无法自拔;

给内心开扇窗,方能给新的生活,照进更多温情和暖意。

宽以待人,不一定是原谅过往,而是善待自己。

豁达一些,开朗一些,你终将从伤痛中走出,看到更宽广的世界。

02、弱者报复,越执迷,越痛苦

和马内特医生一样,德发日太太,也是深受侯爵兄弟迫害的底层百姓。

当年,侯爵兄弟凌辱了她的姐姐,杀死了她的哥哥和父亲。

从那以后,德发日太太就恨透了恃强凌弱的贵族阶级。

为了让他们血债血偿,德发日太太暗中制定了复仇计划。

她探查所有贵族的恶行,把他们的名字编织成暗号,等时机来临时,统一清算。

仇恨的种子一旦埋下,就会使人疯狂。

革命爆发时,德发日太太带领追随者,在巴黎制造了血腥无比的大屠杀。

把仇人全部杀死后,她还不满足。

凡是和贵族沾亲带故的人,也被她一个个揪出,送上了断头台。

在德发日太太看来,所谓“政治正确”,就是把所有贵族,赶尽杀绝。

却不知自己已经在仇恨驱使下,沦为一台复仇机器,只知杀戮,没有半点理智可言。

得知达尔奈来自侯爵家族,德发日太太迫不及待,想置他于死地。

好在马内特医生及时出面,用自己的信誉为担保,才救出了达尔奈。

德发日太太不甘心,她疯狂地搜集证物,再次把达尔奈投入了死牢。

听闻行刑官宣布达尔奈即将被斩首的消息,德发日太太露出狰狞的笑。

却不料,当晚律师用了调包计,又把达尔奈救了出来。

得知达尔奈平安无虞,德发日太太发疯一般,冲上达尔奈家门,想把他“就地正法”。

仆人忙上前阻拦,可德发日太太怎肯善罢甘休?

她掏出手枪,打算把仆人结果掉。

不曾想,在推搡过程中,打死了自己。

被仇恨驱使的人,最后却被仇恨反杀,实在可悲,可叹。

以暴制暴,并不能不能化解曾经的不幸;冤冤相报,也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。

沉溺在怨恨之中,只会让被戾气吞噬,免得面目全非。

真正的救赎,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,而是在平和中,修得内心的安宁与慈悲。

放下执念,与过去握手言和,方能解脱自己,获得真正的自由。

03、成熟并非要强,而是有柔软的力量

巴金评价《双城记》时,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

“多年以来,那个为了别人的幸福而毅然走上断头台的英国人,像一位老朋友,让我明白怎样使自己的生命闪光。”

这位让巴金老人深受感动的英国人,就是卡顿。

刚出场时的卡顿,是个穷酸的律师,每天酗酒成性,自暴自弃。

直到遇见露西,他才重振精神,感受到了活着的意义。

可命运弄人,露西喜欢的,是外貌与卡顿有几分相似的达尔奈。

这让卡顿心里非常不平衡,他一度借着酒劲,对达尔奈冷嘲热讽。

可露西对达尔奈的一往深情,也让卡顿认清,自己并非露西的良配。

在内心的一番痛苦挣扎后,卡顿放下了执念,开始重新审视生活。

他戒掉酗酒的恶习,不再浑浑噩噩度日。

他放下对达尔奈的成见,把他当成值得信赖的朋友。

法国大革命时,达尔奈不幸被捕。

危急时刻,卡顿利用“调包计”,把达尔奈救了出来。

然而,卡顿也因此承担了被处以死刑的命运。

曾看到有人问:卡顿代替心上人的丈夫去死,值得吗?

毕竟,如果死的是达尔奈,卡顿就可以取代他,和露西长相厮守。

可在卡顿看来,真正爱一个人,不是自以为是的占有,而是设身处地的成全。

所以他甘愿为露西做任何事,哪怕牺牲生命。

临刑前,卡顿神情坦然。

他安慰同赴刑场的犯人,为他们念安息的祷告词。

在祷告中,卡顿似乎看到露西和达尔奈安全离开巴黎,看到两人的女儿健康长大。

卡顿闭上眼睛,告诉自己:

“我现在做的,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、最好的事情;

我即将得到的,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安宁、最安宁的休息。”

随着铡刀下坠,卡顿烟花般短暂的人生,宣告终结。

而他也在人们的泪水与敬意中,获得了永生。

冰心曾说:

“爱在左,同情在右,走在生命的两旁,随时播种,随时开花。

将这一径长途,点缀得花香弥漫,使穿枝拂叶的行人,踏着荆棘,不觉得痛苦;有泪可落,亦不是悲凉。”

为爱献身的卡顿,就像我们生命中,那些默默付出,却不求回报的人。

他们或许不曾参与你的生活,却在你最无助的时候,把你从低谷中打捞了出来。

或许此后再无交集,但他们给予的爱与力量,依然是足以温暖一生的回忆。

“关于永恒,爱总是比恨有力得多。”

如果失去和遗憾,注定是人生常态,那么爱终将填补空缺,让生命这场旅程,日趋圆满。

《双城记》的作者狄更斯曾说:

“鲜血无法洗去仇恨,更不能替代爱。”

在他的笔下,极致的爱恨,滋生出不同的选择,也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。

马内特和卡顿,因为爱解脱了内心,德发日太太,则因为仇恨迷失了本性。

而看故事的我们,也能从中领悟:仇恨消灭不了仇恨,暴力终止不了暴力。

唯有博爱与悲悯,才能让内心得到真正的安宁。

生活中,我们固然不会像书中的人那样,有如此血泪交织、跌宕起伏的经历。

但生而为人,我们也难免遭遇求而不得的失意,和命运不公正的对待。

有的人,会一笔笔记下恩怨,任凭仇恨的荆棘,爬满内心。

但也有人,会在时间长河里,洗净一身污泥,与往事达成和解。

诚然,行走世间,没有人不带伤。

但真正强大的人,即使被世事磋磨,也能把内心打磨出光亮的质地。

这一切,都源于他们对世事的原谅,对周遭的接纳,以及对美好的热爱。

正如《少有人走的路》里说的:

“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坚强,恰恰来自柔软。”

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柔软的人,即使生活迫以风刀霜剑,也能在料峭春寒中,迎来一树花开。

 

作者 | 竹西,爱读书,爱生活。

赞(0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