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家都在喝的4款夏日消暑饮,为啥你越喝身体越差?最推荐你多喝的是它

cjw123导航 2024-06-21 07:59:08 36 0条评论

夏至节气一到

天气更加炎热

想要身体舒适

消暑是关键

绿豆汤、酸梅汤、凉茶、西瓜汁

这些消暑饮家家都在喝

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喝

小心喝错养生变“伤身”

夏天推荐你要多喝的是它

01、这4款消暑饮,喝不对反伤身

绿豆汤

功效:利水消肿、清热解毒、消暑。

❌错误喝法:把绿豆汤当水喝

有的人夏天时,习惯把绿豆汤当水,每天都喝。但是,绿豆性寒,长期大量饮用绿豆汤容易伤脾胃,建议一周喝1~2次,每次喝1碗即可不要空腹饮用。

禁忌人群:

1.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的人尽量少喝绿豆汤。

2.患有高血压、高血糖等慢性疾病,需要每天按时服药(尤其是中药)的老年人,尽量少喝绿豆汤。

制作方法:

取绿豆100克,放入锅中,加入500毫升清水,大火煮沸后继续煮15分钟,可加适量冰糖调味。

酸梅汤

功效:清热解暑、生津止渴、健胃。

❌错误喝法:

1.一次喝太多❌:

自制酸梅汤虽然添加剂较少,是比较健康的消暑饮品,但仍不宜长期大量饮用。这是因为酸梅汤酸、甘、凉,一次也不宜饮用过多,半杯左右为宜(约200毫升),每天最多喝1~2杯。

2.温度不适宜❌:

很多人喜欢将酸梅汤放到冰箱里,冷藏后再喝,对于胃寒脾湿体质的人群,可能会导致胃脘不适,甚至出现胃痛的情况。应避免冰镇或者过烫的酸梅汤以免对肠胃造成伤害。

3.喝的时机不对❌:

空腹饮用酸梅汤,可能会对胃部产生刺激,应避免空腹饮用酸梅汤。

禁忌人群:

1.胃寒体质人群、脾湿较重人群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谨慎饮用。

2.对于糖尿病患者,加了糖的酸梅汤应谨慎饮用。

制作方法:

1.将50克乌梅、50克干山楂、6克甘草洗净,乌梅、干山楂用水泡软;

2.锅中放入3000毫升水,将乌梅、干山楂、甘草放入锅中,再用纱布包好10克桂花放入锅中;

3.大火烧开,转小火煮40分钟,放入适量冰糖再煮10分钟;

4.出锅,放置常温后即可饮用。

凉茶

功效:降火、解毒、消暑、生津止渴。

❌错误喝法:长期大量饮用

凉茶中一般含有金银花、夏枯草、蒲公英等寒凉中药,适量饮用问题不大,但长期大量喝容易损伤脾阳、败坏胃气,加重肠胃功能负担。

禁忌人群:

1.脾胃虚寒人群、经期女性最好不要饮用凉茶。

2.对于糖尿病患者,加了糖的凉茶应谨慎饮用。

制作方法:

取5~10克金银花、夏枯草、蒲公英、白菊花、生地、鱼腥草,加水后煎煮10分钟,放置常温后即可饮用。

西瓜汁

西瓜常被称为夏季“利湿第一瓜”,西瓜皮中的白色部分——西瓜翠衣也是个宝,可以帮助预防中暑。

功效:利尿、利湿、帮助预防中暑、补充水分糖分。

❌错误喝法:

1.加冰块❌:

制作西瓜汁时,很多人为了喝起来口感好,更“解暑”,喜欢加上冰块或冰镇后再饮用。但西瓜本就性寒,如果再加上冰块或冰镇后饮用,就会加重肠胃负担,想要喝西瓜汁,最好喝常温的。

2.一次喝太多❌:

相较于吃西瓜,西瓜制作成西瓜汁后,更容易摄入过量,每天饮用量最好不要超过一杯。

3.储存时间过久❌:

西瓜容易变质,所以西瓜汁最好现做现喝。

禁忌人群:

1.脾胃虚寒的人尽量少吃西瓜。

2.糖尿病患者,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,每天摄入西瓜总量最好不要超过200克,每次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100克。

制作方法:

取100~150克西瓜,加50毫升清水,打成汁后即可饮用。

02、夏季喝消暑饮,做好这两点

1.脾胃虚寒人群应谨慎饮用

除了上述4种消暑饮,夏季清凉消暑的饮品还有很多,一般情况下,能消暑的饮品都属凉性,脾胃虚寒人群应谨慎饮用。

即使是脾胃健康的人群,也不能长期大量饮用,更不能把它当水喝。其次,喝消暑饮的时候应该喝常温的,不要冰镇后饮用或者加冰块饮用。

2.吃点姜

夏季天气热,吹空调、吃冰棍、喝消暑饮......都可能会导致脾胃出现不适,此时可以吃一些温热的食物,比如生姜,来缓解因贪凉引起的胃肠道症状。

03、夏天喝好这杯水

白开水

煮沸后自然冷却至20℃~25℃的白开水是比较好的饮用水,既能迅速解渴,又不会引起肠胃不适。

正常成年人一般每天饮水总量在1500~1700毫升,夏季天气炎热,出汗较多,可适当喝到2000~2500毫升左右,其中包括日常饮用水,还有饭、汤、粥、蔬菜、水果和饮料中所含的水分,都属于成人一天饮水量,具体饮水量视个人身体情况而定。

注意:

1.建议少量多饮,每次喝水200毫升左右,不要等口渴了再大量喝水。

2.别用饮料代替水,比如各种含糖汽水、果汁、能量饮料、奶茶等。

3.天气炎热时也尽量不喝冰水。

4.患有青光眼、心脏疾病以及肾功能异常等人群,如何饮水需要遵医嘱。

赞(0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