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什么是“青蛙人”吗?
这是网友对长期宅在家里的人调侃。
因为他们很少主动运动,所以身体越来越臃肿。
又因为他们常盯着屏幕,所以眼睛有点鼓鼓的。
久而久之,他们的外形会有点像青蛙,于是叫“青蛙人”。
现在很多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宅,日常生活千篇一律,单调得就像复制品。
宅在家里固然满足了人们对个人空间的需求,可长此以往,难免衍生一系列问题。
神经科学杂志《Neurological Sciences》的一项研究显示,如果一个人在一个环境里待得太久,有“变傻”的危险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。
01、长期宅在家里,人会废掉
博主@小苏分享过自己的故事。
刚开始做自由职业时,小苏习惯躲在家里,最夸张的时候,能一个星期不出门,不跟人说话。
虽然只要有电脑,她就能正常工作,可时间久了,她总觉得生命状态枯竭,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。
哪怕每天什么都不做,只是在床上躺着,她也会觉得能量耗尽,很疲惫。
在这种低迷的情绪下,她创作出来的东西全然没有往日的灵气,数据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。
小苏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,于是尝试着走出门,去真实的世界里捕捉灵感。
只要不忙的时候,她就收拾行李去各地旅行,鼓起勇气跟陌生人交流。
她周末还会去家附近的美术馆做志愿者,在给游客讲解和拍照的过程中,成就感满满。
她不再藏着掖着,而是把自己的烦恼讲给朋友听,才发现这些困境并不特殊,其他人也有同感。
随着出门的次数多了,小苏整个人变得鲜活起来,兴趣也日益丰富。
三毛在《送你一匹马》中曾写道:
“出发,总是好的,它象征着一种出离,更是必须面对的另一个开始。”
当一个人长期宅在家里,是会废掉的。
因为我们身上的各项技能,都遵循用进废退的原理。
当我们拒绝跟外界互动时,真实生活会离我们越来越远,我们跟真实世界打交道的能力也会逐步退化,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心理问题。
何况,如果我们一直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,周围的能量不流动,就很容易变得消极、浮躁。
久而久之,人的内心会淤堵,行动会停滞,甚至会自我怀疑、自我否定。
出门对我们的日常而言,是一种必需品。
它能让我们增添很多盼头,从而对生活充满热情。
02、你内心的能量,决定了你的延展空间
在《原生家庭的羁绊》这本书中,读到了一个很有共鸣的故事。
来访者李俊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,因为性格内向,所以平时特别宅。
可长期独处,并没有让他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,也没有让他收获内心的平静。
他时常感到孤独无助,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。
为了消磨时间,他养成了刷短视频和玩游戏的习惯。
可只要这些娱乐活动一停下,他就会无比自责,后悔自己浪费了时间,一想起自己的前途就忧心忡忡。
他去做心理咨询,告诉咨询师,自己之所以不想出门,是因为出门让自己觉得不舒服。
因为一旦出门,他就要顾及自己的形象,还要在意别人的感受,这些事情让他身心俱疲。
可长期不出门,他整个人又郁郁寡欢,生活陷入恶性循环。
人是社会性动物,很难活成一座孤岛。
我们需要在与世界的碰撞中,不断寻找自己,刷新自己。
要是没有这个过程,我们就会活在头脑的想象中,看不清生活的真实模样。
曾看过一句话:“宅是一种精神虚弱的表现,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。”
心理学家武志红也提到,当一个人生活得太简单、太宅,大概率是因为他的控制感只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发挥作用。
我们每一次出门,都要离开习以为常的环境。
当我们在外面感到不自在时,就会下意识留在家里,因为家里的一切都是自己熟稔的、可控的,充满确定性。
换句话说,控制感决定了一个人自我延伸的空间。
只有我们内心能量足了,意愿强了,才有勇气走出去看世界。
人只有在见天地、见众生的过程中,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
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足够的能量,支撑我们走得更远。
03、跟真实的世界打交道,是生活的刚需
俞敏洪曾写道:
走进真实世界,与真实的人们交往,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而完美,让我们有爱的能力,去爱这个世界上值得爱的一切。
然而,总有些人天生社恐,喜欢待在家里。
我们没必要勉强自己去刻意应酬,但可以每天改变一点点,让自己的身心状态越来越好。
具体该怎么做呢?
第一,接触大自然,在自然中充电。
《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》发布过“公园20分钟效应”理论,意思是只要在公园待20分钟,就能散班味、治内耗。
有研究表明,人在大自然中压力水平会明显降低,大脑中与恐惧和应激相关的杏仁核,会变得不容易被激活。
大自然总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,默默滋养着我们。
当我们沉浸其中,静静感受,哪怕什么也不做,也能汲取养分,给心灵充电。
如果你去不了公园,不妨每天给自己留出15分钟,在家或公司附近的绿化带散散步,晒晒日光浴,抬头看看天空,也能达到类似效果。
第二,跟老友联系,不再封闭自己。
想让自己变得没那么宅,有个捷径,就是重新联系老朋友。
因为你们之间已经有了信任基础,就算是很久没说话,也能快速找到共同话题。
你可以发消息给朋友,聊聊彼此的生活现状,共享所在行业的信息差。
聊得开心了,两人线下约出来见面,说不定能收获意外的惊喜。
你甚至可以告诉老朋友,可以带着其他朋友一起,这样你的交际圈也会自然而然打开。
第三,设置小目标,及时自我奖励。
当我们不想做一件事时,要么是因为动力不足,要么是阻力太大。
很多时候,我们为什么想宅在家里呢?
大概率是在我们过往的生活中,出门是耗时的、麻烦的。有了这些不愉快的经历,再出门就需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。
人天生是避害趋利的,要想改变这种现状,我们必须让新经验代替旧经验,让出门变得愉悦起来。
在打破“宅”的路上,可以给自己设置小目标,每次突破都给自己一定奖励,这样就能让出门这件事没那么痛苦。
04、人生建议:千万不要长期待在家里
作家纳博科夫曾写道:
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: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。
内向,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;以及外向,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。
如果我们长期宅在家里,不敢面对现实世界,势必会失去很多快乐和机会。
一旦选择走出去,可能会面临未知的风险,但不管好的坏的,都是无法复制的珍贵体验。
所有体验叠加起来,得以让我们的生命色彩更丰富,思想更深刻。
人生不过短短3万天,千万不要长期待在家里,以免未来回首,徒留遗憾。
愿我们都能在这个世界尽情体验、探索,去看新的风景,去认识不同的人,拥有生猛的生命力。
作者 | 林希言,公众号:希言说成长。
文章来源:十点读书(ID:duhaoshu),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。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