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到十九号房间去》:婚姻破局的关键,是活出自我

cjw123导航 2024-08-18 08:08:39 54 0条评论

2007年,一位88岁的老妇人,从超市购物回来,惊讶地发现家门口挤满了摄影师。

她正疑心大家在拍外景剧时,人群却告诉她:“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!”

老妇人平静地走进屋,因为在此之前她已经多次被提名,并且获得了除诺奖之外,欧洲所有的文学奖项。

这位老妇人叫多丽丝·莱辛,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,最伟大的女性作家。

诺奖评委会盛赞她是“女性经验主义史诗的抒写者”,对现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有着深刻的洞察。

尤其她的短篇小说《到十九号房间去》,将一个企图突破婚姻桎梏的女人,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
书中,家庭主妇苏珊婚后十二年围着家庭转,她想找寻独属于自己的空间,却始终求而不得,最终绝望自杀。

苏珊的结局令人惋惜,更令人深思。

婚姻中的女性如何在一日三餐的琐碎中,腾挪出自己的空间?如何在为人妻为人母的身份中,保持独立和自我?

如果你也有此困惑,看完《到十九号房间去》,你就有答案了。

01、婚姻像围城,是港湾,也是枷锁

亦舒说:“四十岁的时候,身体健康,略有积蓄,已婚,丈夫体贴,孩子听话,有一份真正喜欢的工作,这就是成功。”

《到十九号房间去》的主人公苏珊,无疑就是这样的人生赢家。

苏珊就职于一家广告公司,因设计的广告颇具创意,而倍受领导喜爱。

她的丈夫马修,在伦敦一家大报社任副主编,薪酬优渥,工作体面。

他们在心智成熟的年龄步入婚姻,住进了一座带花园的白色大公寓。

婚后十二年,才四十出头的苏珊,就孕育了四个孩子,一切都完美得恰到好处。

苏珊就像一只归航的船,不用再独自面对生活的风浪,工作的压力,也不用再纠结过去的辉煌,明天的取舍。

她只需静静地泊在平静的港湾里,溶进悄无声息时光的河。

然而,苏珊却时常沮丧:生活就像一条蛇,在咬自己的尾巴。

仿佛永远也停不下来地,在原地转着圈。

从结婚的那一刻起,苏珊就把自己签给了马修、房子和花园。

她辞掉了前景光明的工作,开始依赖丈夫获得金钱和认可。

四个孩子接连出生后,苏珊更是把自己抛在了脑后。

她十年如一日地为马修准备早餐,伺候孩子上学,整理房子,侍弄花园,似乎没了她,任何一方都会垮。

用苏珊自己的话说,她的灵魂不属于自己,而是属于家庭。

生活的琐碎尚能忍受,丈夫的背叛让苏珊开始动摇。

一天夜里,聚会结束后,马修把一个年轻女孩带回了婚前独居的公寓。

苏珊像吞了一只苍蝇,所有幸福的感觉瞬间消失殆尽。

她心中跳跃着一团火,但理智却禁止她流泪、争吵。

苏珊只好强迫自己相信,一切都会平安无事的,她甚至把“原谅”当作是维持一桩婚姻,必须付出的代价。

她和马修继续生活在这栋房子里,像两个友好的陌生人。

苏珊的遭遇,或许是很多女人婚后的困境:

生活的重心成为孩子,自己活得像个移动的围栏,一切绕着孩子转;

被柴米油盐、鸡零狗碎占据了全部身心,想要独处,成为奢望;

离职场越来越远,和朋友越来越淡,仿佛被精彩的世界所抛弃。

婚姻还真是让人无奈啊,要享受家庭带来的稳定与安宁,就要忍受如同牢笼般的束缚。

要体味家人闲坐、灯火可亲的愉悦与心安,就要承受鸡毛蒜皮、庸碌重复的疲惫与麻木。

渐渐的,我们美好的愿景开始模糊,只能守着日复一日的庸常囫囵度日。

02、围困我们的不是关系,而是自我消耗

苏珊生活转变的契机,发生在最小的龙凤胎开始上学。

为家庭牺牲了十二年的她,终于可以独自待在房子里,享受每天七小时的自由时光。

然而,苏珊却没有预想中快乐。

最开始的时候,她每天心神不宁,几乎控制不住自己去担心两个孩子。

突如其来的闲暇,让她感到空虚和无所事事。

她只好帮女佣做饭,打扫卫生,花几个小时去做蛋糕,找出旧衣服做针线,试图让自己忙碌起来。

为了静下来,苏珊把自己关进卧室,可她的耳朵却时时刻刻追踪女佣做家务的声音,好像抹布、平底锅在自己手里。

她尝试只考虑自己,可脑子还是会不自觉地跳到厨房的奶油,孩子的校服这些想法上来。

于是,她离开屋子,去花园里坐,可是生物钟会提醒她,十分钟后必须给丈夫打电话,下午三点半必须出门接孩子。

明明每天有七小时独处的时光,可苏珊挣脱不了家庭的责任,忘不掉琐碎的日常,从来不能真正进入忘我的状态。

放假孩子们回到家,苏珊又愤懑无比,她不得不时时刻刻围着孩子转,觉得自己再次失去了自由。

就这样,苏珊在独处时的空虚,和共处时的束缚中反复撕扯。

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,苏珊想尽一切办法。

最终,她找了一个二十多岁,聪明伶俐的寄宿女管家,代替自己行使女主人的职责。

苏珊再也不用操心孩子的接送,家人的晚餐,汽车的清洗。

她在临市找了一家小旅馆,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静静地坐在扶椅上,享受无人打扰的独处时光。

苏珊终于清空了脑海中所有的牵绊,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。

她不再是谁的母亲,谁的妻子,不再是白色大房子的主人,她只是她自己。

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曾说:

那些经常困于不安和焦虑的人,往往有想太多的坏毛病。

婚姻中,家庭的责任,多重的身份确实会束缚我们的手脚,但真正消耗我们的,是内心过多的忧虑和担心。

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:

好不容易约朋友小聚,还要掐算时间,匆匆来匆匆去;

想短暂逃离出门旅行,却时刻心系家庭,无心看风景;

想留在职场发挥专长,又怕兼顾不了,选择回归家庭。

心里事事牵挂,脑海杂念丛生,于是,陷入无穷无尽的内耗。

每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,放下过多的精神内耗,丢掉沉重的思想包袱,想法越简单,日子越松弛。

03、成为你自己,才是婚姻顶级的自由

故事的最后,频繁出入旅馆的苏珊,被马修误会有了外遇。

马修坦白自己也有了情人,甚至提出四个人一起吃饭。

苏珊的内心开始瓦解。

或许是对自由的求而不得,或许是对马修再次背叛的失望。

苏珊最后一次来到小旅馆,关紧门窗,打开煤气,永远地睡了过去。

很多读者为苏珊的死感到不解,试图改写结局。

但犹太哲学家马丁•布伯早就提醒过我们:

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解释生存的意义,那么对你来说,生存依然是没有意义的。

失去自我,是女人在婚姻中最大的危机,苏珊早已在十二年妻职母职的束缚中,弄丢了自己。

其实,苏珊并非无路可走,作者多丽丝•莱辛就用亲身经历,给出了更好的答案。

莱辛祖籍英国,六岁那年,她跟随父母前往非洲生活。

家庭的困厄使得莱辛14岁辍学工作,19岁嫁为人妻。

但非洲艰苦的环境,没有剥夺莱辛生活的勇气,她早就从母亲的人生中,悟出这样的真相:

“整整一代女人,一旦生了孩子,她们的生命就好像停止了一样。”

莱辛偏偏不重演悲剧。

婚后,她加入读书俱乐部,把狄更斯、托尔斯泰、史汤达尔当作自己的精神伴侣。

她化困窘为力量,把非洲种族主义的残酷,艰难求生的不易作为素材,写进自己的作品里。

她在做家务的间隙构思,半睡半醒时推敲,等孩子去了学校,就开始创作,几乎一天能写7000字。

阅读、写作成为困顿生活里,照亮莱辛的光。

最终,莱辛的处女作《野草在歌唱》发表,莱辛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。

如同莱辛,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母亲、是妻子、是女儿,需要担起各种角色与责任,并为之努力奔波。

我们渴望自由,但生而为人,无往不在枷锁之中。

很多时候,理想化的自由是一种内心感受,是在琐屑的日常中,依然不放弃自我成长、自我滋养的内在强韧。

就像心理学家李雪说的:

女人的自我成长并不是为了取悦男人,也不是为了保全婚姻而委曲求全,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自由的人。

保持经济独立,哪怕避风港不在,也能活成自己的码头;

坚持学习提升,未来有再大的烦恼,都有向上的源动力;

培养兴趣爱好,不管面对怎样的琐碎,都有平和的心境。

当我们看清真实的自己,成为真正的自己,我们终会拥有热爱生活、感受自由的能力。

在诺奖受奖词中,多丽丝·莱辛发出这样的叩问:

你还有你的空间吗?在那里,你自己的声音可以和你讲话,你独自一人,你在那里可以梦想。哦,抓住它,别让它跑了。

每个人都渴望自由的空间,过上称心的生活。

但没有一种生活能够让人完全满意,也没有一种自由能够绝无束缚。

认清自己的内心,放弃焦虑与内耗,即便脚戴镣铐,我们依旧可以翩翩起舞。

人活一世,于千万种角色中,不忘做自己;

来世间闯荡,不在无尽的操劳中,消耗心力。

多关爱自己,和自己在一起,无论生活从哪里开始,都会以幸福结束。

点个“赞”,愿我们追随本心,始终平静而喜悦;活出自我,内在自由而丰盈!

作者 | 孙静,阅读沉淀,写作成长。

文章来源:十点读书(ID:duhaoshu),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。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。

赞(0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